立冬,為一年24個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古人說:“立,建始也”,表示建立,開始;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是結束,收斂與歸藏之意。由此可見,立冬既有冬季開始的意思,又代表著一年將要結束,萬物收藏。人體也應該順應自然界閉藏的規律,為來年積蓄能量,以“斂陰護陽”為根本。那么,具體來說,應該怎么來保養呢?
1.冬養腎,利來年
《黃帝內經》記載:“腎,藏精之所,主骨生髓,主生殖”。它不僅能孕育許多生命(精子、卵子),還跟人的骨骼、血液乃至牙齒、耳朵有很大的關系。
(1)進補需要參考個人的情況
很多人都認為“養腎進補,多多益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然而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對于無病且身體強壯的人,雖然羊肉、狗肉等食物可以溫腎壯陽,但如果過量服用,可產生口干舌燥、鼻孔出血的癥狀。而久病體弱的老年人,因脾胃消化能力較差,服用滋補的藥不僅沒有補益的效果,反而會出現腹脹便溏、惡心嘔吐的現象。因此,冬季進補要根據當時的環境以及自身的條件來決定,千萬不要聽別人說冬天要補身體,就冬三月補個不停。
(2)立冬進補各有不同
同樣是立冬補腎,不同的地方因為自然環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補法:北方人在立冬之日,會喜歡吃餃子,餃子里面既有肉餡又有蔬菜,正符合這個時候的飲食特征;西北地區天氣寒冷,應食用牛、羊、狗肉等大溫大熱之品;南方地區氣溫要溫和許多,應多吃些具有清補效果的雞、鴨、魚;高原山區降雨較少且氣候干燥,應以水果蔬菜、冰糖等甘潤生津之品進補。
2. 警惕寒邪致病
各個季節有各個季節的時令特點,而冬季可歸為“寒”,感冒的人可以說是前赴后繼,數不勝數,因此冬天要避免寒氣侵入體內。
標簽(1)加強保暖防感冒
冬季感冒主要是因為寒邪侵入身體內,肺氣不能正常宣發造成的。冬天有許多人“愛美不穿棉”,這種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把體內的陽氣消耗掉,此時身體內的陽氣(正氣)少了,不僅容易感冒,還容易引起其它的疾病。因此冬天一定要隨時加厚衣服,做好保暖工作。
(2)吃對飲食防寒邪
預防冬季的寒邪不一定要采用那些名貴的藥材,使用普通的廚房之物--- 姜、蔥、醋也能起到抗風寒感冒的效果。取生姜3片,連須蔥白5段,糯米50克,食醋15毫升;把糯米淘洗干凈之后與生姜一塊放入鍋中熬煮,之后再放入蔥白,等粥快熟的時候,加入食醋,再熬煮30分鐘即可。趁熱服用,之后上床蓋住被子休息,以免再感風寒,直至身體有汗發出。
(3)經常按摩風池穴(位于后頸部)、迎香穴(位于鼻翼兩側)
3.養陽護陽,預防突發疾病
立冬時節,有些人出現怕冷,腰膝無力,腹瀉便溏,夜間尿多等現象,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
(1)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冬天天氣本身就比較寒冷,而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就更大了。像冬天的時候喝冰凍啤酒,很容易讓寒氣在體內積聚,從而影響脾胃的功能。因此,要杜絕飲食生冷,更不能過多食用火鍋、烤羊肉串等辛辣食物,因為辛辣食物的“火氣”太大,容易耗傷胃陰。建議多食用燉母雞、精肉、蹄筋,常飲用牛奶、豆漿,這些對血脂的影響都不大,還可以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2)早睡晚起
立冬過后,草木凋零,萬物活動趨于休止,人體也要關閉打開的氣機,將體內的腎精藏好。《黃帝內經》強調“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歸藏,陰精蓄積。
(3)堅持運動鍛煉
冬天天氣雖然寒冷,但是不能“懶”在床上,還是要適量鍛煉身體。中醫上說,動能生陽,經常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很好得鞏固體內的陽氣,增強身體免疫力。需要注意的是,外出鍛煉時,要選擇陽光比較好的天氣,避免大霧、大風、嚴寒、大雪天進行戶外運動,以免感受寒邪、濕邪,損傷身體。
以上就是一些適合立冬時節養生的小方法,大家都學會了嗎?
(材料內容來源:《圖解<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