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圈最冷清的冬日里,《葉問 4》上映了。作為《葉問》系列的終結篇,《葉問 4》號稱是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上映后力壓馮小剛的《只有蕓知道》,星戰系列《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開心麻花的《半個喜劇》等強勁對手,成為同檔期冠軍。
截至 12 月 21 日 17 時,《葉問 4》票房達 1.62 億,豆瓣評分 7.4 分,站長資源平臺觀眾的討論也自帶一波“回憶殺”。上映首日,朋友圈有人曬出海報,感嘆“相比前三部刺激許多,誰能想到我是捂著眼睛看完的。”
10 年《葉問》系列,堪稱是中國影視業狂歡 10 年的縮影。2008 年,《葉問 1》以票房黑馬之勢拿下了 0.75 億票房,這個數字在當時并不算低;隨后兩部續集分別收獲了 2.30 億和 7.69 億票房,一部比一部賣座,期間中國電影總票房也是突飛猛進。直至 2019 年,嚴寒席卷整個影視圈,就連一些知名演員都面臨著無戲可拍的尷尬境地。
十年《葉問》,江湖散場
前三部票房累計超 10 億元
10 年里,從“我要打十個”到英雄遲暮,葉問從佛山打到香港,最終打到了舊金山。
完結篇中,葉問為了兒子葉正出國念書的問題來到美國唐人街,意外卷入一場當地軍方勢力與華人武館的糾紛,面對日益猖狂的民族歧視與壓迫,葉問挺身而出,在美國海軍陸戰隊軍營拼死一戰,以正宗詠春,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功夫。
影片中的六場打戲令人熱血沸騰。除詠春之外,還展示了太極、螳螂拳、形意拳、空手道、截拳道、自由搏擊等 10 種功夫。
呈現功夫盛宴之余,《葉問 4》也不乏溫情,加入了一條父子親情線。與前三部的意氣風發不同,第四部中的葉問年過 7 旬且身患癌癥,結尾處給兒子葉正打木人樁的一幕成全片淚點,此外片中各國高手的集結、李小龍舊金山寸拳的展示都堪稱亮點。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劇情有些單薄,“模式照搬《葉問 2》,情節粗放 + 強行收尾,編不下去一場打斗全都解決了,港片通病。”
回顧《葉問》系列的發展之路,要從 2008 年說起。《葉問 1》的問世引爆了葉問熱,也讓詠春拳成了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中國功夫之一。續集往往令人失望,但作為一部華語動作片經典 IP,《葉問》系列成功打破了續集魔咒。前三部電影票房分別為 0.75 億、2.30 億和 7.69 億。
但前三部的好口碑與高票房,也令導演葉偉信背負了不小的壓力。“壓力也是動力,《葉問 3》沉淀了三年之后,《葉問 4》才和大家見面。從劇本、角色到動作戲,我們做足了最充分的準備,才決定拍攝這最后一部。”
總投資 4 億,10 億才能回本
背后投資方還能賺嗎?
從排片率來看,目前《葉問 4》為 33.7%,排片占比最高,但投資人是否能大賺一筆仍是未知數。
貓眼電影數據顯示 ,《葉問 4》總投資共 4 億元,是四部電影中最高的,但按照國產電影的分賬比例來算,最終票房要達到 10 億以上才能收回成本。
毫無疑問,《葉問》系列吸金“兇猛”。當年的《葉問 1》就是票房黑馬,直接促成了華語功夫電影的興起;《葉問 2》在多個地區打敗了大熱的漫威電影《鋼鐵俠 2》;2016 年,《葉問 3》拿下 7.7 億票房,但被傳出票房作假,摻了水分。
《葉問 4》依然吸引了不少投資人。第一出品方陣容有博納影業集團、東方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方則多達十余家,北京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天馬聯合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天津貓眼微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太陽娛樂文化有限公司、耳東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復星影業、上海鳴肇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佛山東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天馬影聯影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博納影視娛樂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博納影業或成今年影視最大贏家——陸續出品了《我和我的祖國》、《烈火英雄》、《中國機長》等影片,均叫好又賣座。而另一出品方東方影業有限公司業務較少,最以剛被母公司東方網絡出售給了上海樂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樂頌文化”),此次股權交易價格為人民幣 3000 萬元。
聯合出品方里,備受關注的則是最近低調赴港謀求 IPO 的耳東影業,公開資料顯示,自 2015 年成立以來,耳東影業共完成兩輪融資,其中不乏貓眼、英皇等知名機構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撤檔改檔年年有,今年尤為集中。而《葉問 4》上映前也鬧過一場烏龍。
16 日晚間,電影《葉問 4》官微突然發布一條海報,宣布改檔 1 月 1 日。然而僅僅過去一個晚上,官微隨即宣布檔期不變, 12 月 20 日如期上映,一來一回被網友調侃為“詠春式改檔”。但改檔原因仍引發廣泛討論,被認為意圖避開這一檔期。同日上映的電影包括馮小剛執導的《只有蕓知道》,開心麻花的《半個喜劇》,以及好萊塢電影《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都是強勁的對手,可想而知票房之爭非常嚴峻。
影視這一年
橫店開機率下滑 45%,1884 家公司關閉
《葉問 4》上映,不知能否為影視寒冬增添些許暖意。
截至 12 月 6 日,全國電影總票房正式突破 600 億元大關。但據投資界統計,僅《哪吒》、《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四部電影票房占比就達到 25.85%。然而靠爆款撐起的票房,難掩今年影視行業的蕭條境況。
這一年,影視行業尸骨累累。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 11 月,今年中國影視公司關閉和注銷的多達 1884 家。演員沒戲可拍,難掩焦慮。迪麗熱巴 8 個月沒有拍戲;老干部霍建華也自嘲“失業很久了”;昔日的“霸道總裁”明道也在節目中表示一年沒拍戲了。
據統計,今年橫店開機率較去年下滑近 45%。無奈之下,橫店影視城放了大招,“橫店影視城旗下所有攝影棚,將向電影及現代、當代、科幻題材類型的電視劇組免費開放”。意圖用金錢攻勢抵御影視寒冬。
影視寒冬讓 VC/PE 熱情褪去。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9 前 11 個月,娛樂傳媒行業投資總額約 85.11 億,同比下降 78.7%;投資案例數量約 277 起,同比下降 56.3%,降幅之大令人咋舌。
不久前,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于冬在一場活動上感慨,“以前跟導演聊一聊覺得能投就投了,現在不行了,現在投資影視項目,必須看劇本”。
但事實上,許多文娛投資人已經不看影視了,“很多行內的投資人轉去投科技、投教育。”而還在文娛領域的投資人則更理性的告誡投資者,“現在別再指望一個 IP 大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