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英
張谷英生于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年),歿于明成祖永樂5年(1407年),據族譜墓志記載張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揮使,于明洪武年間放棄指揮使軍職不做,由吳入楚,沿幕阜山西行,歸隱于岳陽縣渭洞筆架山麓。據記載,當時的渭洞山區到處都是茂密的古原始森林。張谷英看到這個地方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盆地中央有大小七座山頭連在一起,便選擇了此地安家。張谷英的子孫后代就在這里依山建起了延綿四里多的大屋場。這就是今天的張谷英村。張氏族人始終把“耕讀繼世、孝友傳家”這八個字作為告誡后人的家訓。
張谷英村當大門
張谷英村暮色
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又稱“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位于湖南岳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積約五萬余平方米,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今天的張谷英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張谷英村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組成,總面積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間,天井206個,巷道62條,古屋環山而建,長達1公里。古屋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其布局依地形采取“干枝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由數個單位組成,各單元之間有屏風檐廊和巷道溝通分隔,分則自成體系,互不干擾,合則貫穿于一體之空間。穿行其間,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目前古村內聚居張谷英公2600多后裔。張谷英古建筑群極具特色,其嚴謹神秘的排水系統、巧妙的建筑選址、清晰的家庭脈絡,體現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豐富蘊涵,是中華民族民俗風情及建筑歷史的珍貴實料和佐證,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典范。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是維系張氏家族延綿至今的精神支柱,它融合了孝、和、勤、廉等傳統儒家理念。自始祖張谷英公定居于湖南渭洞筆架山麓,殷切希望子孫賢達,傳世百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他,深知勤耕苦讀乃家庭、家族興旺必經之道,常常諄諄教誨后人。后世子孫據其理念總結出了“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治家格言。
隨著張氏一族的興旺,后世子孫迫切感受到必須建立一套眾人皆尊崇的行為規范。1768年,張炳、張默齋、張祖武、張煌等人合族眾議,主持編訂了《張氏家訓》16條、《族戒》5條,并列入族譜,以期著書立言、教育后人。張谷英村家訓族戒三個字為一句,涉及家庭家族、子女教育、道德修養、個人言行等諸多方面,家國情懷躍然紙上,體現了孝字當先的儒家思想。張氏族譜歷經6次修訂,1990年又新增《家訓》9條,以期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張谷英村家訓族戒精神內核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孝當先,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愛國愛家;二是和為貴,即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處事方圓;三是勤耕讀,即自強不息、愛崗敬業、知書明理;四是崇廉潔,即尊崇廉潔、修身養德、立命之本。
●張谷英家訓族戒釋義
第一部分:家訓
一、孝父母
1、孔子曰:啜菽①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2、羅仲素②曰: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注釋】
①啜:吃;菽:豆類。“啜菽飲水”是后世成語“菽水之歡”的源頭。
②羅仲素:1072-1135年,宋代理學家,名從彥,字仲素,號豫章先生,出生在南沙劍州(今屬福建沙縣),宋朝經學家、詩人,豫章學派創始人,有著作《中庸說》、《豫章文集》。此句引語中“底”字,相當于今天“的”、“之”。
【釋義】
1、語出《禮記·檀弓》。孔子曾說:盡管只有豆羹清水、粗茶淡飯,但是對父母盡心侍奉,讓他們精神愉快、感覺幸福,這就是對長輩最大的孝敬。
2、語出《羅豫章先生集》。羅從彥有云: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的教誨、意見,都應當虛心接受和聽取。
二、友兄弟
1、蘇瓊①曰:天下難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
2、柳仲塗②曰:人家兄弟無不義者,盡因娶婦入門,異姓相聚,偏愛私藏,以致背戾,男子剛強者,幾人能不為婦人言所惑?吾見罕矣。
【注釋】
①蘇瓊:字珍之,北朝時期長樂郡武強(今河北武強縣)人。歷仕東魏、北齊、北周,先后當過荊州刺史府的長流參軍、并州刑獄參軍、南清河郡太守、行臺左丞和大理寺卿等,是我國歷史上頗負盛名的清官之一。
②柳仲塗:柳開,字種塗,河北名人,北宋太宗、真宗朝名人,著名文學家,有文集十五卷,作《家戒》千余言,刻石以訓諸子。
【釋義】
1、語出《北齊書·列傳》。蘇瓊曾說:世上最難得的是兄弟手足之情,最容易得到的是土地。
2、語出《柳氏家訓》。柳仲塗云:兄弟本來沒有不義者,都是因為娶婦入門,各自成家,偏愛私藏,分立門戶。男子剛強者,很少能不為婦人之言所惑。妯娌各有其好,故兄弟間仇隙是否產生,其原因全在丈夫。
三、睦族姓
1、范希文①曰:吾吳中②宗族甚多,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
2、又以張公藝③九世同居,帝問睦族之道,書百忍字以進。
【注釋】
①范希文: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在《岳陽樓記》中所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后世影響深遠。
②吳中:古稱吳縣。吳中區位于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南部,千百年來,這塊土地上,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兵圣孫武、草圣張旭、塑圣楊惠之、繡圣沈壽,蒯祥、范仲淹等一批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譜寫了吳中歷史上的華美篇章。
③張公藝:577-676,名藝,后世尊稱為公藝。唐代鄆州壽張縣古賢村(今臺前縣孫口鄉橋北張村人)。其生活的年代跨越了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99歲。以治家有方而名青史。張公藝有成德之望,博通經史,睿識超人,以忍修身,禮讓齊家,主持族人900口,九世同居,張氏家族展現了樸素的中國持家興業的古代文明。傳兵按:此句所引文字為后世成語“公藝百忍”的源頭。
【釋義】
1、語出范仲淹《范文正公續集·告子弟書》。范仲淹告誡子弟:吳中同宗族的人很多,對我來說固然有親有疏的,但是在祖宗看來,都是子孫后代,沒有親疏之分。
2、典出劉昫《舊唐書·張公藝傳》。唐朝時候有個張公藝,他的家里同住在一起不分家有九代了。高宗皇帝叫來問詢家族和睦有什么好法子?公藝提起筆來接連寫了一百個“忍”字向皇帝進言。
四、正蒙養
1、杜孟①訓子曰:忠孝吾家之寶,經史②吾家之田。
2、橫渠③先生曰:教小兒先要安祥恭敬,今世學不講,男婦女從幼便驕惰壞了。
3、陳省華妻④曰:不求金玉貴,但愿子孫賢。
4、朱子⑤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一日不讀。
【注釋】
①杜孟:宋代普州(今四川安岳)人,早年入太學,因不滿蔡京、童貫專權而憤然歸鄉。后入仕,官至尚書,為官清廉,不謀私利。愛民如子,受到好評;盡心于國事,忠于皇帝,并嫉惡如仇,公正無私。在治家方面,嚴格教育子孫,把“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作為治家格言,故人稱其家族為“寶田杜氏”。到后世,杜氏人家遂以“寶田”為家族堂號。
②經史:經:經書,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指《史記》《漢書》等官修紀傳體歷史著作。
③橫渠先生:即張載,1020-1077,字子厚,宋代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人,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
④陳省華:939—1006年,字善則,北宋閬州閬中人。官至左諫議大夫。卒贈太子少師、秦國公。妻馮氏,封燕國夫人。陳省華妻馮氏教子有方,性嚴,不許事華侈。長子陳堯叟、次子陳堯佐、三子陳堯咨,世稱“三陳”,父子四人皆進士,故稱一門四進士,陳省華的孫女婿傅堯俞是狀元,又稱陳門四狀元。
⑤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后人輯有《朱子大全》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標準。傳兵按:此處文字所引,原文作“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此處有改動。又明末清初朱用純有《朱柏廬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亦有此句文字。
【釋義】
1、語出宋謝維新所輯《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杜孟嚴格教育子孫,把忠孝當成傳家的法寶,視讀書為一生的財富。“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世稱寶田之訓。
2、語出《經學理窟·學大原》。張載曾說:教育要從小兒開始,先教安祥恭敬:即安定而不輕躁,詳審而不疏率,表現要謙恭,心里要有所敬畏。如今不講家庭教育,男男女女從小便驕慣壞了。
3、語出司馬光《四令祠堂記》。陳省華妻子教子有方:不祈求獲得多少金玉財寶,倒愿意期待子孫后代多出賢能之才。
4、典出朱熹《朱子家訓》(錄自《紫陽朱氏宗譜》)。朱子教育后代兒孫:子孫即使再愚鈍,傳統儒家經典也是要時時誦讀的。
五、存心地
1、子思①曰:為善不求人知。
2、范堯夫②:我生平所學惟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盡。
3、趙肥義③曰:毋變而度,毋易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
【注釋】
①子思:約前483—前402年,姓孔,名伋,孔子之孫。戰國初哲學家。相傳曾受業于曾子。他把儒家的道德觀念“誠”說成是世界的本原,以“中庸”為其學說的核心。孟子曾受業于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發揮,形成思孟學派。后被封建統治者尊為“述圣”。傳兵按:據考,歷史上有兩個子思,一個見之于《孔子世家》,一個則載于《仲尼弟子列傳》。又此句所引典出《論語》,原作“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此句所引文字,疑非出子思也。
②范堯夫:即范純仁,1027-1101年,名純仁,字堯夫,謚忠宣。 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范仲淹次子。傳兵按:此句所引,原文作“吾平生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此處有改動。
③趙肥義:戰國時趙國相國,?—前295年,邯鄲(今邯鄲市肥鄉縣)人。相趙武靈王,思想開明豁達,排除阻力,支持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后又輔佐幼主趙何即趙惠文王,在“沙丘宮變”中慘遭殺害。
【釋義】
1、典出《論語》句。子思云:真正心善的人是無論自己做過何種好事都不會在外人面前留下任何痕跡。為善不求人知,才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2、典出《宋史·范純仁列傳》。范純仁曾說:我一生學習,所得到的只有忠、恕二字,這兩個字我一生獲益不盡。
3、語出《史記·趙世家》。趙肥義說:不要改變你的節操,不要改變你的志向,守一不二,至死不渝。
六、崇廉潔
1、楊秉①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
2、孔子曰:獨居思仁,公言思義。
3、樂羊②子妻曰: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4、葉夢鼎③曰:廉恥事大,死生事小。
【注釋】
①楊秉:92—165年,字叔節。弘農郡華陰縣(今陜西華陰東)人。太尉楊震次子,東漢中期名臣。楊秉年輕時研習家業,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四十多歲時,才接受司空征辟,任侍御史,歷任豫、荊、徐、兗四州刺史,后任任城相,以清白廉潔著稱。
②樂羊:戰國初魏國名將,又作樂陽。魏文侯時,由翟璜推薦為將。樂羊因其妻而名揚天下。燕樂毅即其后裔。
③葉夢鼎,1200—1279,字鎮之,號西澗,南宋名臣。浙江寧海東倉上宅人。本姓陳,六歲出繼母族,改姓葉。歷任兵部尚書、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吏部尚書,又以六十八歲高齡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釋義】
1、語出范曄《后漢書·楊秉傳》。楊秉曾說:我不受三種東西的迷惑,即酒、女色、財物。
2、語出《孔子家語·弟子行》。孔子曰:一人獨居,則想著如何加強品德修養,培養仁德;與他人共處之時,則想著怎樣盡朋友之義。
3、語出范曄《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妻子說:有志向的人不接受以不正常手段獲得的東西,清廉正直的人不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4、語出《宋史·葉夢鼎傳》。南宋右丞相葉夢鼎有云:守廉知恥是大事,個人生死是小事。
第二部分:族戒
一、戒酗酒
1、武王《觴銘》①曰:樂極則悲,沉湎致非。
2、《樂記》②曰: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日繁,則酒之流生禍也。
3、管仲③曰:酒人者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棄,吾計棄身不如棄酒。
【注釋】
①觴銘:古代文體之一。刻在酒器上的銘文。觴,酒器,或飲酒。傳兵按:形聲。從角,傷省聲。此處用本義,即古代盛酒器。
②樂記:中國儒家音樂理論專著。西漢成帝時戴圣所輯《禮記》第十九篇的篇名。
③管仲: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第一相”。他的思想集中體現于《管子》一書。
【釋義】
1、語出姜尚《太公陰謀》。武王酒銘曰:過分歡樂,將會向悲傷轉變;而沉溺于某事物(多指酒)就會走向事物的反面甚至對立面。
2、語出戴圣《禮記·樂記》。《樂記》云:人們養豬釀酒,本來不是為了惹禍,然而訴訟糾紛卻日益增多,很多都是飲酒過度引起的。
3、語出劉向《說苑·敬慎》。管子曰:酒一喝下去,舌頭就出來了。舌頭出來,就是失言,失言的人一定會招禍喪身,我想與其酒禍喪身,不如將酒倒掉,不喝酒。
二、戒健訟
1、蓋勛①曰:乘人之危,不仁。
2、衛玠②曰: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
【注釋】
①蓋勛:約139—約189年,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安西縣西南)人,東漢末期著名的清官。蓋勛主要活動于東漢靈帝時期。舉孝廉,為漢陽長史。后被舉為京兆尹。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視死如歸,揭發楊黨,不屈董卓,屢戰叛軍。后因董卓專權,失意而終。傳兵按:蓋勛,原訛作孟勛。
②衛玠:286—312年,字叔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晉朝玄學家、官員,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他是繼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談名士和玄學家,官至太子洗馬,世稱“衛洗馬”。二十七歲因病去世,留下“看殺衛玠”的典故。
【釋義】
1、語出范曄《后漢書·蓋勛傳》。蓋勛曾說:趁別人危難之時去要挾或打擊,是不講仁德的卑劣行徑。
2、語出房玄齡等《晉書·衛玠傳》。衛玠有云:每個人都有他做得不夠的地方,所以在情感上是可以寬恕的。如果無緣無故地相冒犯,可以在理智上對他加以排遣,以理服人。
三、戒多事
1、諸葛武侯①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張九成②曰:欺天罔人,惡積禍稔。
3、老父吊龔勝③曰:薰以香自焚,膏以明自煎。
【注釋】
①諸葛武侯: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蜀后主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稱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②張九成:1092-1159年,字子韶,自號橫浦居士,亦稱無垢居士,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宗紹興二年狀元,累宮宗正少卿,權禮部侍郎。后朝廷特贈為太師,封崇國公,謚文忠。“橫浦學派”創始人,一生致力于經學研究,著有《尚書評說》等,成為二程理學與陸九淵心學之間的中間環節和過渡人物。
③龔勝:西漢末年楚地人,字君賓。弟舍,字君倩,二人相友,并著名節,故世謂之“楚兩龔”。
【釋義】
1、語出諸葛亮《誡子書》。諸葛武侯曰:德才兼備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身心寧靜,就難以實現遠大的理想。
2、語出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張九成有云:長期干著欺天騙人的勾當,作惡犯罪,罪惡深重,必然會自取滅亡。
3、語出班固《漢書·兩龔傳》。龔勝英年早逝,一老者來吊喪,哭云:熏香都是因為有香氣才導致被焚燒的,膏油都是因為能夠照明才自我煎熬的。此句意在強調個人的修身養性,是否入仕并不重要,入仕揚名有可能招致禍端。
四、戒浮蕩
1、仲長統①曰:富貴生不仁,沉溺致愚疾。
2、秦王世民②曰:驕惰奢縱,一身不保。
3、范魯公③戒子曰:“舉世賤清素,奉身好華侈。肥馬衣輕裘,揚揚過閭里。雖得市童憐,還為識者鄙。”又曰:“戒爾勿放曠,放曠非端士。”
【注釋】
①仲長統:179—220年,字公理,山陽郡高平(今山東省鄒城市西南部)人。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性格狂放不羈,敢于直言、不拘小節,時人稱為狂生。凡州郡召他為官,都稱疾不就。漢獻帝時,因奇才被尚書令荀彧舉薦為尚書郎。著有《昌言》一書,是其思想的精華。長統在書中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論點,對當時以及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傳兵按:此書今已佚。
②秦王世民:598-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武德中封秦王。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③范魯公:范質,911—964年,生活于五代末、北宋初,字文素,河北大名宗城人,官至宰相,封魯國公。著有《范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釋義】
1、語出仲長統《昌言·理亂篇》。長統曰:富貴會產生不仁之心,沉溺于安逸玩樂會導致愚昧的毛病。
2、語出司馬光《資治通鑒·帝范》。秦王世民曾說:如若驕傲懶惰,且奢侈放縱,那么國家就要走向危險的道路,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以保全。
3、語出范質《戒子通錄·戒從子詩》。范魯公戒子曰:當時舉世之人都以生活清貧為低賤,以華美奢侈生活為貴,常常衣輕裘,乘肥馬,張揚聲勢,招搖過市。這樣的人雖然能夠贏得年輕人的一時追捧,終究要為有識之士所鄙視。又說,告誡你們下一輩,為人不要放縱自己,故作曠達,而是要謹言慎行,嚴于律己。
五、戒貪忌
1、班捷妤①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眾蒙福焉,為邪欲以何望。
2、疏廣②曰: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3、富弼③曰:人生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
【注釋】
①班婕妤:前48―2年,漢成帝劉驁妃子,西漢女作家,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古代著名才女,即以辭賦見長,又以道德修養名世,給后人留下“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的佳話。東漢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在趙飛燕入宮前,班婕妤是漢成帝最寵幸的后妃。她的作品很多,大部分已佚。現存作品僅三篇:《自傷賦》、《搗素賦》和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
②疏廣:字仲翁,號黃老。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人,西漢名臣。與其侄疏受并稱“二疏”,博通經史,賢良有德,尤善《春秋》。
③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北宋名臣,宋神宗朝官至宰相,贈太尉,謚文忠。傳兵按:此處引語有改動,原文作“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為,去亂亡無幾矣。”
【釋義】
1、語出班固《漢書·后戚傳》。班婕妤曰:我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自己修行持正,尚且沒有得到幸福。如果做妖術詛咒的邪事,就更不用想有好的結果了。
2、語出班固《漢書·疏廣傳》。疏廣云:賢能之人如果錢財多,就會腐蝕他的意志;愚昧之人要是錢財多,就會助長他的過錯。
3、語出《宋史·富弼傳》。富弼曾說:人生在世,所畏懼者只有天道。要是連天道都不怕,那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強調要敬畏天道,謹言慎行,修身養德。
“中央紀委監督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