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絲為胎,
以翠羽為魂,
回眸發間的那一抹幽藍,
驚艷了中國兩千年的時光。
他是左書僑,
非物質文化遺產點翠技藝傳承人。
《甄嬛傳》里寵冠六宮的華妃娘娘,萬縷青絲梳成華麗繁復的縷鹿髻,一抹綺麗的翠色點綴其上,行一步,光線變換,翠色亦跟著光線流轉,如幽幽湖水上點點靈動的浮光魅影,顧盼生輝,明艷動人。
華妃發髻間那抹驚艷的藍色,就是點翠。自漢代起就有點翠這項技藝,采翠鳥的麗羽,將其細細粘在金銀飾品之上,增加首飾的靈性和柔美。
點以精華,翠以傾城。
左書僑就是被點翠的驚艷所迷住,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鳥羽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光澤流動,驚鴻一瞥便一眼萬年。
雖然沒有寶石的炫亮華麗,但是點翠制成的飾物,自有一種艷麗拙樸之美,光澤感好,而且永不褪色,體現了東方飾品注重細節,講求工藝的精細、含蓄之美。
左書僑一見傾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生于山城重慶的左書僑自小就喜愛戲曲,女子身著戲袍,頭戴絨鳳冠,款款而來,仿佛游園驚夢一般,讓他心動不已。
自那會兒起,他就暗暗下定決心要重現傳統工藝——點翠技藝。
要學好點翠,必須先學會花絲鑲嵌,“花絲鑲嵌是點翠的胎,點翠是依附在花絲鑲嵌的魂。”
于是,左書僑便拜師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傳承人李昌義,因為只有打好花絲鑲嵌的底子,才能學習點翠技藝。
點翠技藝尤為復雜,需要極強的毅力才能堅持下去。
左書僑日復一日,不分晝夜地向李昌義先生學習各種技法,并自己不斷摸索、思考,終于形成了一套精湛絕倫的點翠技藝。
采集、剝皮、熟皮、選料與釘翠、輯翠與陰干......72道工序,先后順序不可出錯,每道工序缺一不可,都是左書僑純手工完成的。
先將金、銀片按花形制作成一個底托,
再用金絲沿著圖案花形的邊緣焊個槽,
選取上等翠鳥身上的羽翅,
蘸取特制膠水,
將翠鳥的羽毛一點一點巧妙地
鑲嵌在金銀制成的底托上,
形成吉祥精美的圖案。
鑲嵌的過程要貼得平整均勻,
不露根底,
這需要極強的耐心和毅力,
千百次的點點貼嵌,
才造就那一抹清亮明麗的寶藍。
不停剪毛、貼毛,循環往復,有時候心煩了,他就聽一會兒戲,風兒一吹,心就安靜下來了,竟然還有一絲悠然。
左書僑在不斷精進技藝的同時,還要飽受網友的誤解。很多網友都誤以為點翠是一個殘忍的工藝,那些羽毛都是從珍惜翠鳥身上生拔下來的。
其實并不是,左書僑解釋道:“點翠所用的翠羽,主要來自白胸翠羽,這種翠鳥在我國南部和東南亞分布廣泛,并非國家瀕危保護動物藍耳翠鳥和鸛嘴翠鳥。”
點翠之美不該被誤解,也不該被遺忘。
通過這些復雜流程誕生出的點翠作品,流光溢彩,驚艷了時光。
此外,左書僑還復原了國內第一頂清代九鳳鳳鈿,后宮至高無上的禮冠。如云的黑發上,隨意斜插幾支點翠簪,襯托的女子更是艷若桃李。
這些作品似乎像在傾訴一個女性的故事,一字一句,娓娓道來。
左書僑的作品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還被《甄嬛傳》、《如懿傳》的作者流瀲紫關注。流瀲紫特意穿上左書僑的點翠飾品,拍攝了一套清宮照。四十多件價值連城的首飾,都是左書僑親手制作的。
近年來,左書僑更是深居簡出,一心撲在點翠上。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并學習點翠技藝,左書僑專門開設了工作室為點翠愛好者提供學習的場地,并盡心傳授點翠技法。
未來,左書僑還想要和一些相關的團體或機構聯合,設立一個類似翠鳥保護基地的項目。
他認為雖然目前顯示的翠鳥現存數據是可觀的,但是三五年之后,可能會有所改變。“未雨綢繆,不愿到時再臨渴掘井。”
鉛華洗盡,那抹藍色依舊美得驚心動魄。他希望讓那一抹藍永遠留在他的心底,永不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