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匠人精神,一語概之便是“一生只專注做一件事”,在家裝行業有許多人雖處平凡,卻懷揣匠心,對裝修施工傾注全部心血,對自己的出品幾近苛刻,細心雕琢,務求做到精益求精。
水電泥木油,盡是匠人傳承;一釘到一室,皆為匠心獨運。2017年,紅網傳媒、紅網家居策劃推出“致敬工匠精神·匠人的堅守”系列報道,走近家裝行業的匠人,真實呈現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詮釋專注堅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十四期《匠人的堅守》,我們走近金煌裝飾的金牌泥工袁建新。
一年里的大多數時間,袁建新都要在裝修工地忙碌。
時刻新聞記者黃怡萍長沙報道
鋒利的刀片在瓷磚上游走,絲毫的偏差則可能引起瓷磚碎裂。這無疑需要泥工師傅練就一身精準的手藝。
“我做泥工已經28年了,細節決定手藝好壞。”幾乎每一天,43歲的袁建新都要在寧鄉各個裝修工地忙碌。
在寧鄉的裝飾圈,袁建新頗有些名聲,不僅被金煌裝飾評為優秀工匠,手藝好、負責任、價格公道更是業主們對他的評價,手藝口口相傳。
母親曾擔憂落淚
學徒三年夯實基礎
“我是家里的小兒子,有3個姐姐和1個哥哥,家里沒錢,實在是供不起上學了。”1987年,袁建新15歲,還沒有讀完初中,因為家中貧困,他懷揣著父母東拼西借的300元,獨自一人到廣東拜師學藝。
“師父是很出名的泥工師傅,手藝好,徒弟多,所以更要自己琢磨。”在廣東學徒三年,尚顯稚嫩的袁建新很是珍惜學習機會,不論是和砂漿、搬磚塊,重活累活,自己都搶著干,非常辛苦。
袁建新說,遠在湖南的母親聽聞他在工地上的情況,曾經因為太擔心而流淚,勸他回家,被他一口拒絕,“要學,就得學會、學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袁建新對此深有感悟。“感謝那三年,吃了苦,泥工基礎也夯實了。”在從業至今的28年里,袁建新有著自己的準則,每一塊瓷磚的鋪貼堅持親力親為,決不讓他人代勞。
對于泥工施工,袁建新堅持每一塊瓷磚的鋪貼親力親為。
不允許絲毫偏差
泥工手藝的“大時代”
2008年,袁建新發現家裝的生意越來越好,沒有風吹日曬,就有意苦練家裝工序中的找平、貼瓷磚等技能。
“鑲貼墻面最關鍵的是上下對齊,保持平整,一個地方沒對好,就得從頭再來,可以說細節決定成敗。”憑著一手過硬的泥工手藝,如今的袁建新已經是一名優秀的泥工匠人,,更是一名優秀的家裝項目經理,受到眾多業主的好評,“這么多年,我負責的家莊項目沒有一個業主不滿意,沒有一個投訴”。
說到手藝人,不得不提一個詞——匠心。在袁建新看來,匠心的關鍵就是一顆真摯的心,以讓業主滿意為己任。
“瓷磚鋪貼每一處都對平整,瓷磚加水泥的厚度要心中有數,最后才動手。”他告訴記者,泥工手藝其實內涵豐富,除了基本知識,還要懂得裝飾裝修鑲貼材料、抹灰工程、裝飾裝修鑲貼基層處理等,“不能有絲毫偏差,手藝得對得起自己”。
閑暇之余,袁建新喜歡拿出手機,翻看兒子的學習和獲獎的照片。
家裝發展“見證者”
“俯身彎腰”間實現自我價值
按年頭,袁建新應該算是寧鄉首批家裝從業者之一。對于裝修工人的身份,袁建新從來不覺得自卑。
回憶往事,袁建新記憶猶新。“我剛入行時,家裝行業發展還沒有現在完善,施工、用材都不夠規范,現在就大不一樣了。”袁建新笑言,寧鄉第一批“真正的小區”里還有他的作品,“我也算是家裝行業的‘見證者’吧!”
“一套套毛坯房在我手中變得‘有棱有角’,每一塊瓷磚都是我自己親手鋪貼,我很喜歡這種感覺。”袁建新說,雖然泥工施工又臟又累,但就是這一俯身一彎腰之間,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
袁建新的兒子今年15歲,正在上初三,學習成績不錯。閑暇之余,袁建新喜歡拿出手機,翻看兒子的照片,眉眼里是滿滿的驕傲。
“因為沒錢,我15歲的時候只能棄學當學徒,現在我只想好好干,讓我的孩子能夠用了他的精彩人生。”袁建新最大的心愿是未來兒子能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