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身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軍政大員,不以身作則領導戰區軍民堅持抗戰,卻勾結日偽軍朋比為奸、認敵為友。在中國共產黨嚴肅忠告、部屬極力反對和蔣介石的牽制下,閻錫山最終未敢降日。
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同年11月初,中國的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取得了重創日軍的不小勝利,使日軍付出了官兵傷亡和經濟上的重大代價。日軍想速戰速決已不可能。日本為了盡快結束這場戰爭,急切希望蔣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對日妥協,甚至投降。與此同時,日本特務機關和已叛國投敵的漢奸想方設法拉攏他們認為可以同流合污的中國軍政大員、地方實力派、失意政客,誘其叛國。閻錫山正是他們理想的獵物之一。
閻錫山在中華民國史上是一位軍政要人,在華北是獨一無二的、有政權、有兵權的顯赫人物,他在中國抗戰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舉足輕重。
1939年日軍中國派遣軍總部成立后,總參謀長坂垣征四郎將對閻錫山誘降工作的代號稱為"伯工作",由華北派遣軍和山西派遣軍共同負責。日本天皇親自批準了這一項工作。日本政府和老牌特務土肥原賢二與坂垣征四郎、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山西派遣軍司令以及駐太原的第一軍司令官筱都把誘降閻錫山的工作放在首位。
"存在就是真理"是閻錫山的信條。為了存在和發展,保住"華北王"的地位,他認敵為友,聯日反共。
閻錫山是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是封疆大吏,握有很大權力,為什么要喪失民族氣節,走投靠日寇的道路?對此,他于1940年11月委派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趙承綬與日軍密談前作了如下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