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產業化在我國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應用在建筑施工和室內裝修。隨著人力價格增加和開發商對于建筑品質的需求增加,這類建筑將越來越受歡迎,住宅產業化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未來轉型的希望。
今年初,國務院提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力爭用十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到了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傳統建筑行業面臨著生產方式落后,勞動力素質較低,技術集成能力低,行業秩序混亂、競爭激烈及產能過剩等問題。房地產行業經過十年的黃金時代,享受了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紅利。但是現在已經進入“白銀時代”,靠粗放式發展的傳統方式已經不能支撐。
住宅裝修使用裝配的方式可以實現零甲醛,安裝過程全部用螺絲釘就可以完成,且節約時間,也可解決目前裝修不標準化的痛點。
據《中國住宅產業化發展模式與投資分析報告》顯示,以輕鋼結構產業化住宅為例,其能有效提高房屋使用面積6%-8%,縮短施工周期50%,可減少40%的沙石、水泥使用量,使用時實現建筑節能75%以上,80%建筑材料可循環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量。
對于未來行業的前景,開發商看準了商機。進入住宅產業化領域意味著行業的轉型,意味著巨大的機遇,也意味著陣痛。從2004年成立工業化中心,邁出了中國住宅產業化的第一步開始,萬科一直是住宅產業化的“追夢者”和“領軍者”。目前,萬科在濟南的8個在建項目,均已全面應用產業化技術。
通過住宅產業化,一方面,萬科的產品品質可以達到日本、歐洲、美國客戶的標準;另一方面,它的供給速度也有能力跟上,因為住宅的部品部件可以通過全球來整合。
就在今年6月,旭輝集團對外宣布投資上海毅匹璽(EPC)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下稱“EPC”),打造節能、低碳的建筑產業化體系。
不過我國住宅產業化推進較為緩慢,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困難。盡管住宅產業化及裝配式住宅在成本投入方面,開發商每平米要多付出500元左右的成本,但隨著人力成本、地價成本的不斷上升,開發商大規模鋪開住宅產業化積極成為參與主體的壓力已經不比從前,產業全面鋪開的客觀條件已基本具備。
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及新一代居住模式的出現,住宅產業化即將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