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貨零售行業規模增速創新低,企業并購重組持續深化
中國百貨行業在1978年發展至今大致經歷野蠻擴張、外資入侵、經濟危機、電商沖擊、線下回歸五個階段。截至目前,國內百貨行業處于第五個階段,為行業復蘇階段。隨著經濟增長、地產造富效應等推動下的消費回暖,疊加電商紅利的逐漸喪失,以及消費者對線下購物體驗的重視,國內百貨公司紛紛在2016年開始實現較好的同店增長。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2018-2019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的發展報告》顯示,2013-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行業銷售規模逐年增長,但增速呈波動下降趨勢。2018年中國90家百貨行業骨干企業銷售額為7456億元,較2017年僅增長4.2%,增速創2014年以來新低。
2013-2018年中國百貨行業銷售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8年初至今一年多發生的近20起主要零售并購重組案例中,與百貨行業相關的超過了一半。例如,銀泰百貨全資收購西安開元、廣百和友誼合并、首旅集團整合王府井、蘇寧易購收購萬達百貨等,并購的原因既有強強聯合,也有弱肉強食。
對于百貨行業來說,并購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行業集中化加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并購主導方的實力, 擴大了銷售規模,增加了市場競爭力。二是向渠道上游延伸。除了王府井認購千百度的部分股份外,實體零售投資參股上游企業的案例逐年增加,例如之前大商集團投資澳洲食品公司、眾多百貨公司開設的買手集合店等。在行業發展過程中,有真正線上能力的實體企業將越來越占據優勢。如蘇寧易購、銀泰百貨,基本建立了較強的線上能力,將在后續的并購和整合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行業主要并購案例分析情況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自采自營模式深入探索,科技創新提升顧客購物體驗
現階段,國內百貨業最被詬病的是商品經營能力,由于多年來主要采用聯營出租的經營模式,百貨企業自主的商品采購能力和經營能力幾乎喪失,自營占比在全行業中不超過5%。由于大量采用聯營出租方式,企業幾乎沒有采購部門,失去了對品牌商的控制能力,弱化了對商品和市場的理解。
盡管困難很多,國內百貨企業卻一直在進行積極探索。除了傳統自營較為突出的信譽樓、安德利等百貨公司外,百盛的自營業務銷售額占比達到20%左右,王府井推出了“夢工廠”內部創業項目、新世界開發了N+系列自有品牌體系、漢光百貨的化妝品絕大部分為自營。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2018-2019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調研數據顯示,2018年有78.7%的受訪百貨已經實行自采自營模式。在開展自采自營的企業當中,有30.7%的企業自行開發經營自有品牌。
2018年中國百貨典自采自營及自有品牌開發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另外人工智能、物聯網、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5G通信技術、地圖技術、室內外定位技術、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零售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日漸增強。
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調研數據,2018年實體店有應用科技的受訪百貨企業中,87.9%已在門店鋪設無線網絡,46.2%設有自助收費系統,37.9%設有產品二維碼,31.9%設有Beacon信標做客流分析等,目的是以科技提升顧客購物體驗。
2018年中國百貨企業門店科技應用占比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百貨業態持續購物中心化,主題場館編輯等優化體驗
當前中國消費者的求新意識正在不斷發展,他們熱衷于追求新穎的服務形式和有趣的活動或娛樂內容。百貨運營商須積極獲取超級IP(如高體驗業態、特色娛樂資源等等),或借助新興技術和話題結合場地資源以持續推出吸睛活動。隨著消費者趨勢的變化,整體百貨產業格局也發生著改變,促使價值向消費者端轉移,傳統百貨企業正在經歷角色轉變,即從銷售和備貨空間轉變為品牌體驗入口。2018年,有83.9%的百貨公司在實體店增加了體驗元素,其中87.2%增加了餐飲項目,69.7%增加了更多與兒童相關的設施,59.6%增加了生活服務項目(如化妝和理發),50.8%增加了娛樂元素(如電影和 KTV),以及針對新生代消費群體追求與眾不同、科技感、健康生活的訴求,適當增加 VR 體驗換裝店鋪、定制化產品、個性健身房等店鋪,引入并培植新物種(如盒馬鮮生等)打造吃喝玩樂一體化中心。
2018年中國百貨公司新增體驗元素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以上數據分析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百貨零售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