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報道 日本《讀賣新聞》11月20日發表了題為《日本將開發日版“戰斧”導彈》的報道。
日本政府已開始研究開發可攻擊地面目標的巡航導彈。防衛省計劃讓2018年度開始開發的反艦導彈兼具對地攻擊能力,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開發對地巡航導彈。其主要目的是奪回被敵方占領的離島,但性能上具備攻擊敵方基地的能力。
巡航導彈是通過搭載的雷達等傳感器攻擊目標的精確制導武器,與彈道導彈以拋物線從上空飛落不同,它通過像飛機機翼那樣的彈翼和噴氣發動機來保持水平飛行。因為與美國“戰斧”巡航導彈有諸多共同點,防衛省將開發的導彈定位為日本版“戰斧”。
防衛省在2018年度預算申請中提請77億美元研究費,用于研發“島嶼防御用新反艦導彈”。防衛省對外稱已經開始研究新型反艦導彈,但也在考慮讓其具備技術上擁有諸多共同點的對地導彈的功能,并計劃2022年度完成試制品。
根據目前設想,日版“戰斧”導彈射程為300千米以上,可借助專用車輛、護衛艦、P-1反潛機、戰斗機等發射。摧毀方式為,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低空飛行,在接近目標前切換為彈載的末端制導雷達實施攻擊。導彈將采用提高隱形性能的形狀,突破敵方雷達能力比美國的“戰斧”更強,飛行途中還可以改變路徑,更加不容易被攔截。
政府考慮開發兼具對地和反艦能力的巡航導彈,是出于對中國軍隊進出海洋和裝備現代化的危機感。如果導彈被實戰部署,日本攻擊接近離島的艦船以及登陸離島地面部隊的能力將大幅提升。如果在敵方領土附近投送可搭載導彈的艦船和飛機,還可以用其來攻擊敵方基地。
不過,關于攻擊敵方基地的能力,日本政府的立場是,雖然憲法上被認可,但從專守防衛的角度,做出了不擁有的政策判斷。政府和自民黨內部有聲音要求擁有攻擊敵方基地能力,以應對緊張局勢,但政府還是準備將開發的著眼點放在離島防御上。
日本過去開發的可被分類為巡航導彈的反艦裝備,主要有車輛發射型88式地對艦導彈以及據此改良的90式艦對艦導彈和93式空對艦導彈等。
日本《讀賣新聞》11月20日報道稱,日本政府已開始討論開發具備對地攻擊能力的巡航導彈,但對于是否擁有性能上可行的敵方基地攻擊能力,打算慎重地推進討論。
防衛省將具備對地攻擊能力的巡航導彈定位為日本版“戰斧”,該導彈一旦部署,將能夠強化日本的離島防衛能力。防衛省還考慮在即將部署航空自衛隊的F-35最新式隱身戰斗機上,搭載由挪威主導開發的NSM隱身空地導彈。
不過,對地導彈直接關系到攻擊敵方基地的能力。政府對該能力做出了不擁有的政策判斷。但也有觀點認為,“如果開發和引進對地導彈的話,不可避免地要討論攻擊敵方基地的問題”。
政府內部要求擁有敵方基地攻擊能力的呼聲非常強烈,原因是如果敵方發動“飽和式攻擊”,同時發射多枚彈道導彈,日本很難全部攔截。外務省官員稱,“如果具備在敵方發射導彈前打擊其導彈基地和移動發射架的能力,將能夠明顯提升遏制力”。
資料圖片:日本研發的ASM-3超音速反艦導彈。(圖片來源于網絡)
【延伸閱讀】美刊解析日本新型反艦導彈:3倍音速 可逆轉中日實力天平
7月27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22日報道稱,一款新型反艦導彈有望極大提升日本自衛隊遏制外國海軍的能力。這款代號為XASM-3的導彈飛行速度可達3馬赫,能夠突破導彈防御系統,擊沉敵方軍艦。這款導彈將引起中國的極大憂慮,因為其海軍如要奔赴北太平洋,將不得不在該導彈的射程內航行。
美國“魚叉”和法國“飛魚”等傳統反艦導彈使用火箭發動機和渦輪噴氣發動機驅動,可以亞音速飛行。此類導彈統稱為“掠海導彈”,因為它們能在距離水面15英尺(1英尺約合0.3米)的低空飛行。低空飛行的優勢是來襲導彈因地球曲率的因素,可以躲避對方的偵測。導彈飛得越低,就越不容易被發現。距離地面60英尺的雷達,對在水面上方30英尺低空飛行的掠海導彈的探測距離是19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假如一枚“魚叉”導彈以距離水面10米的高度飛行,敵方的防空雷達只能在導彈命中的前兩分鐘發現來襲導彈,幾乎沒有時間做出反應。
直到最近,西方國家仍在普遍使用亞音速掠海導彈。冷戰期間,蘇聯就已開發出P-270“白蛉”(北約稱SS-N-22“日炙”)沖壓發動機導彈,而到冷戰結束時,美國、北約和其他盟國仍未掌握這種新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勢均力敵的敵方艦隊已經不存在,進一步阻礙了西方國家的導彈研發積極性,而美國從2001年開始,把重點放在陸地戰上,于是“魚叉”等較過時的導彈仍在堅守崗位,而且短期內看不到替代的新型導彈。
然而,有一個國家一直把重點放在增強海戰能力上。快速提高海軍的數量和質量,大量建造護衛艦和驅逐艦,建造首艘船塢登陸艦,并開始組建航母戰斗編隊。這個國家就是日本,一直在默默關注中國海軍從一支只能在本國附近海域行動的綠水海軍,成長為一支能深入印度洋和波羅的海行動的成熟藍水海軍。如今,中國海軍在軍艦的總噸位和數量上,均勝過日本海上自衛隊。
新型XASM-3反艦導彈在21世紀初開始研發,有望讓實力的天平重新倒向日本。與“白蛉”導彈一樣,XASM-3導彈由沖壓發動機驅動,最高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像之前的反艦導彈一樣,XASM-3導彈也能貼近水面飛行。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意味著任何不幸被鎖定的軍艦,從發現導彈來襲到做出反應只有不到30秒的時間。
據報道,XASM-3導彈的射程為92英里——但很可能更遠。該導彈長17英尺,重近2000磅(1磅約合0.45公斤),體型小于美國海軍的“戰斧”巡航導彈和“標準”-6防空導彈。XASM-3導彈采用慣性/GPS制導,在飛行的最后階段切換到被動或主動雷達制導。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2多用途戰斗機,最多可搭載兩枚XASM-3導彈。這款導彈預計在2018年開始生產。
據報道,與此同時,日本海上自衛隊還將獲得一款代號為XSSM的新型反艦導彈。這款新型導彈將裝備日本軍艦,似乎十分適配MK-41垂直發射系統。此前只能搭載2到8枚反艦導彈的日本驅逐艦,將可在其MK-41垂直發射系統里裝載XSSM導彈,極大提升反艦火力,因為即使是比較老邁的“高波”級驅逐艦,也有32個MK-41發射單元,而“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則擁有90個發射單元。
XASM/XSSM系列導彈可能還有第三種型號:與許多國家一樣,日本仍在開發陸基反艦導彈,這個一度被認為不合時宜的舉動,現在看來很有道理。
XASM-3反艦導彈效果圖。
【延伸閱讀】想先發制人?日本隱形戰機擬裝遠程空對地導彈
中新網6月27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日本政府以應對“朝鮮半島危機”為由,計劃在最新購入的F35隱形戰斗機上配備可作為遠距離攻擊用的空對地導彈。分析認為,日本當局引進的上述兩款軍備可提升日本的威懾力,實際上也具備先發制人的攻擊力。
美國的F-35隱形戰斗機集戰斗、轟炸、偵察與預警能力于一身。
報道稱,日本政府向美國訂購42架F-35戰斗機,這種具有很高隱形性的戰斗機定今年年底開始陸續交付日本航空自衛隊,以取代即將退役的F-4戰斗機。第一架F35戰機將在今年內部署到日本東北地區青森縣的三澤基地。
日本媒體26日引述國防部高層消息,稱當局草擬的“2018年度防衛預算”,重心是要提升空軍戰斗力。空防部門將在新的F35戰斗機上裝置空對地導彈系統,這些空對地其射程可達300公里。
日本航空自衛隊目前擁有空對艦導彈,但是沒有空對地導彈。
據上述報道,日本當局準備利用這兩套新軍備來提升島嶼防衛和應對朝鮮半島問題。在島嶼防衛上,日本已部署了美國的全球鷹運輸機,投入于海陸特殊部隊。這個提升空軍設備的計劃將有利于加強海陸空整體戰斗力。
報道強調,F-35隱形戰斗機和空對地導彈系統都具備攻擊敵方基地的能力,當局的這一軍事布局有為“先發制人”策略開路的意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在國會里多次談及應該放寬自衛隊的作戰限制。他曾這樣說到:“有必要讓自衛隊具備攻擊敵方基地的能力,要不然買F-35也無法發揮其真正功能。”
不過,日本媒體也指出,安倍要落實他的這個主張還有些難度。首先,日本現有憲法不容自衛隊存在攻擊能力,與安倍的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也不會輕易對此點頭。
報道也透露,日本其實在2013年曾與美方探討過這個問題,當時美國并不贊成。可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要求日本負擔更多防務費用,美方看法是否還會維持令人關注。
下月14日,美國與日本將舉行外長與防長“2加2”會談,據報道日本準備提出,以參與“攻擊敵軍基地”來分擔防務。
【延伸閱讀】日媒:日本欲與美聯合研發高能激光武器攔截彈道導彈
9月4日報道 日本《讀賣新聞》9月3日發表了題為《日本研發激光武器攔截導彈》的報道,
據悉,由于朝鮮推進核和導彈開發,日本政府正探討開發攔截彈道導彈的新系統。利用高功率(高能)激光裝置照射剛發射不久的彈道導彈,可以達到破壞導彈和使導彈無法發揮作用的效果。日本難以利用現有技術攔截朝鮮以高角度發射的導彈,因此決定研發新技術進行應對。
日本希望研發的技術是,在彈道導彈發射后不久的“上升階段”,從飛機和艦船上利用高功率激光裝置進行照射,在熱力作用下使導彈變形。這比攔截導彈造價低,如果得以實現,則可以應對包括高角度發射在內的多種彈道導彈發射。
在2018年度概算要求中,防衛省列出了87億日元(約合7900萬美元)用作高功率激光系統的研究經費,激光系統主要用于攔截迫擊炮彈和小型無人機等。高功率激光裝置的基礎研究已經自2010年度開始實施,自2018年度起的5年內將進行裝備化研究。由于具有成本比攔截導彈低等優點,防衛省考慮最終將高功率激光裝置加入到導彈防衛系統中。
高功率激光裝置的缺點在于,距離越遠熱量越少,射程較短,有必要讓飛機和艦船接近導彈發射地點。在技術層面上的課題是,如何確保激光裝置可以持續準確地照射高速飛行的彈道導彈。
美國和中國等國也在開發激光武器,美軍已開始實戰部署。美國也在探討有效利用激光武器進行導彈防衛,并已向日本防衛省提供激光武器研究成果相關信息。
資料圖片:美國已向日本防衛省提供激光武器研究成果信息,圖為美軍空基激光反導效果圖。(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