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媒體報道稱,莫斯科市長參觀了俄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的制造工廠。并且在報道中曝光了俄正在為下一代戰機蘇57配套研制的“產品-30”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早在2000年初就開始研制,一直處在保密狀態。而俄羅斯宣布蘇57的正式命名,將在2019年服役后,這款發動機終于露出了真面目。我國的殲20在研制之初,就曾向俄羅斯求購過當時還未完成研發的產品-30發動機。但遭到了拒絕。
雖然這款發動機所有的技術參數都沒有公布過。直到現在,外界也只是知道這是俄羅斯最新一代的具有矢量技術的渦扇發動機。但到底性能如何,一無所知。這次的報道中,出現了項目30發動機的大量照片,其中近距離的細節展示也非常多,從這一張圖片,我們可以看出,其尾噴管向下的偏轉的角度很大,超過我國殲20最新換裝的國產發動機,說明其具有軸對稱推力矢量性能,這一技術目前也只有美俄掌握。
俄羅斯的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其擁有雄厚的航空發動機研發和制造底蘊。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與美國航空發動機相提并論的航發企業。不僅是俄羅斯最大的航發公司,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土星公司支撐起了俄羅斯軍工產業的半邊天。其產品在供應俄羅斯軍方以外,70%都出口到全球多個國家。而且2015年俄羅斯政府向其投入了125億盧布購進了更多的先進制造設備。
航空發動機之所謂被稱之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因為其研發制造難度異常的大,不但要具備研發能力,還要有先進的材料制造工藝。更為重要的是技術經驗的積累。能否制造一款合格的航空發動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水平、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土星公司近百年的研發和制造底蘊使俄羅斯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一直沒有被美國甩開。
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設計師曾經說過,從建國以來,我國從來沒有完整的走完一款發動機從研發到制造再到服役的全部流程, 這使得我國在航發領域長期受制于人。就算如今ws10、ws15等發動機已經量產,在數據積累、材料制造上也還相差太多太多。想要真正的掌握航空發動機技術,沒有捷徑可走,在時間和投入上我國必須要補上以前幾十年所欠下的學費才能真正的追趕上美俄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