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和包子哪個歷史地位高?
《事物紺珠》說,相傳"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說,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就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這里說的"面起餅",就是最早出現的饅頭??梢?,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到三國時期,饅頭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據事物紀原,諸葛亮南征孟獲,渡瀘水時,邪神作崇,按南方習慣,要以"蠻頭"(即南方人的頭)祭神,便下令改用麥面裹牛羊豬肉,象人頭以祭,始稱"饅頭"。這就為我們提供了饅頭起源的線索,即饅頭起源于野蠻時代的人頭祭,爾后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禽肉餡。到南宋時,豬肉饅頭很盛行?!堆嘁碣O謀錄》記載,仁宗皇帝誕生之日,真宗皇帝甚喜,宰臣稱賀,以"包子"賜群臣,里面包的盡是珠寶。元代出現了類似后世開花饅頭的"煎花饅頭"。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煎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依次入料鹽醬拌陷包饅頭,用胭脂染花"。由此可見,饅頭最初是包陷的,后來經歷了一個由包陷到實心的演變過程,至清代始有"實心饅頭"的記載,后來北方人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從此以后,以種植小麥為主的中國北方地區人們逐漸學會了做饅頭,并以饅頭為家常主食。饅頭出現后,提高了人們主食的質量,并由此派生出花卷、包子等食品。
常見問題分析及解決辦法
1.表面易塌陷
①成型時有斷層,增加壓面次數
②面團醒發速度太快,可降低面團發酵溫度
③蒸汽不旺,可旺火急蒸
④酵母后勁不足,可增加酵母用量
⑤面粉質量差,筋力不夠,可采用質量好的中筋面粉
2.饅頭過于膨脹蓬松
①醒發時間過長,可縮短醒發時間
②面粉筋度不夠,可采用筋力強的中筋面粉
③酵母用量太大,可適當降低酵母的使用量
3.饅頭表面不白
①面粉質量差,可采用質量好的中筋粉和改良劑
②成型不好,成型時要保持面團表面光潔,可適當增加壓面次數,撒些干粉
4.表皮無光澤、起皺或開裂
①醒發速度太快,可降低發酵溫度
②蒸汽不足,可用旺火急蒸
③饅頭成型粗糙,保持面坯光滑,可用壓面機多壓3-4次
④面筋含量低,可改用中筋面粉和改良劑
5.成品易老化、發硬、掉渣
①面粉質量差,可改用中筋面粉,用改良劑
②饅頭成型時水分不足,可適量增加含水率
③攪拌不足,可充分攪拌,使面筋形成網絡
④發酵不足,可選用發酵力強的酵母或多放些酵母
6.內部組織粗糙
①面粉質量差,可改用中筋面粉,用改良劑
②面團發酵時間過長,溫度高,可縮短發酵時間,降低發酵溫度
③攪拌時撒手粉太多,可少撒手粉
7.發酵慢
①酵母量少或活力下降,可適當加大酵母用量,注意酵母低溫保存。
②和面時面團溫度較低,醒發溫度不夠 和面時可用溫水
③糖,油,鹽比例重,可降低糖、油、鹽用量
8.表皮起泡
①醒發濕度太大,可降低醒發濕度
②成形時有氣泡,可增加壓面次數
③蒸時水滴在饅頭表面 旺火急蒸,避免水直接滴在表面
9.饅頭體積小
①面筋不夠,可改用中筋面粉
②酵母用量不夠,可增大用量
③發酵時間不夠,可延長發酵時間
10.表皮起皺、收縮
①面粉筋力太強
②發酵過度
③面團未松弛
11.饅頭表面有黃斑
①酵母發酵不充分,可延長發酵時間
②含堿量過度,減少配方中小蘇打、泡打粉等堿性物質的加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