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事美
作為新聞媒體,報紙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監督批評,尤其是對政府的監督,是現代文明的標志。這樣的監督從晚清時候已經開始。
晚清報紙的身份比較復雜,有土有洋,有商有民。一些大報都是外國商人在投資,有英國商人、也有日本商人。商人辦報,大都以賺錢為主。在改良思想盛行的時期,中國人自己也辦了很多報紙,但不以賺錢為目的,主要以宣傳改良思想救中國為主。
商人的報紙想賺錢,一般不會故意與清政府過不去,畢竟和為貴,有些事情還需要政府照顧。真正可怕的是,尤其是讓清政府害怕的,是那些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報紙。他們要批判、要啟蒙、要改變,這些都觸及到了清政府的利益。報紙批評清政府,那結果會是怎樣呢?
1878年7月19日,上海最有影響力的《申報》以《星駐英使近事》為題目報道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郭嵩燾的一些逸事。說郭嵩燾找洋人給自己畫像,諷刺郭是一副卑躬屈膝的奴才樣。一個多月后,報紙漂洋過海,送到了郭嵩燾的手里,郭認為報紙的報道與事實出入很大,非常生氣。
光緒年間的《申報》
他當即致電《申報》,詢問消息來源,《申報》方面拒絕透露,郭最后也沒啥辦法,但把這事記在了心里。卸任回國后,他立即聘請英國律師,狀告《申報》侵犯個人權利。美國獲悉此事后,立即進行斡旋。最終,《申報》開除了發稿編輯,頭版登出了更正啟事。有意思的是,這個文章的發稿編輯就是那個曾備受冤屈的楊乃武。
那么,這篇文章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是郭嵩燾的畫像師泄了密。畫像師名叫古曼,古曼的弟弟是一位寫手。在得知哥哥給中國駐英大使畫像后,他充分發揮想象力,杜撰了一篇文章后,便直接發給《申報》。那時的通訊不發達,更沒有網絡,所以信息就很核查真偽,只能是作者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郭嵩燾算比較大度的,沒有追究《申報》的責任。相比之下,左宗棠就厲害多了。左宗棠是軍人,是強人、是硬漢。1875年,左宗棠欲收復新疆。他委托好友,也是中國首富胡雪巖向洋人借款籌集軍費。又是《申報》,率先披露了這段秘聞。這個報道其實并不是批評左宗棠的,主要是公開暴露了三個秘密,一是清政府財政沒錢,至少是緊張。二是左宗棠與胡雪巖關系不一般。三是清軍高官竟然與洋人有勾連,居然要向洋人借錢。
左宗棠當時比郭嵩燾還生氣,勃然大怒,把桌子都掀了。他大罵《申報》的編輯、記者狗娘養的。但也只是罵罵,《申報》本來就是英國洋商投資的,想讓它關門也很難。如果是中國人辦的報紙,估計惹怒左宗棠,必被清政府查封。
以上這兩起事件,多少還是就事論事。但不是所有報紙都有這么大的背景,也不是所有報紙都會這么幸運。
1904年,慈禧過七十大壽。大壽慶典鋪張奢靡,令人不齒。上海的《警鐘日報》發表了署名記者林白手的一幅對聯:“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頤和,何日再幸圓明園?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臺海,七十又失東三省!五萬里版圖彌蹙,每逢萬壽必無疆!”此對聯明顯是諷刺慈禧,發泄對當今時政的不滿。由于該報紙屬于上海租界管理,慈禧雖然不高興,但也很難因為這點小事去大動干戈。
由于清政府對民間辦報沒有太多的限制,導致在清末思潮涌動的時期,大量民間報紙紛紛誕生。這些報紙,不愛報道市井消息、八卦緋聞,專門愛議論時政,惹得清政府非常惱火,強令一些報紙被停刊、報館關閉,甚至抓人殺頭。
還是《警鐘日報》,后來膽子越來越大,被革命黨人接手后,逐漸成了鼓吹革命排滿的前沿陣地。報紙文章中,多充斥著“抵御外侮,恢復國權”的革命口號。
清政府惱羞成怒,最終忍無可忍,致函上海租界會審公廨,也就是相當于租界的法院,要求必須關閉報館。迫于清政府壓力,租界會審不得不將《警鐘日報》停刊,報館關閉,同時沒收印刷機器。主筆金少甫、劉師培被逮捕。負責校對的胡少卿被監禁半年,負責發行的戴普鶴被監禁一年半。租界會審公廨警告各媒體,不得批評政府。
清政府嚴厲打擊報紙還要屬著名的《蘇報》案。1903年,上海《蘇報》連續刊登多篇文章,如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嚴厲抨擊清政府賣國,高呼革命,甚至揚言要建立另一個新中國。
當時各種革命活動已經風起云涌,《蘇報》的報道刊發后,影響巨大,讓清政府既恐懼又憤怒。因為在清政府看來,這無疑是煽風點火。清政府以“大逆不道、勸動天下造反、煽惑人心、謀為不軌”為名,立即照會上海,使出吃奶勁也要法辦《蘇報》。
最終,在多方努力下,《蘇報》被封,章太炎、鄒容被判刑。本來清政府是想將章太炎、鄒容二人殺頭的,由于外國的干涉才未能如愿。
還是1903年,天津《新聞西報》突然刊發出中國與俄國即將簽訂密約的消息,還將密約條文進行了公布。報道一出,輿論大嘩,舉國震驚。清政府震怒,將該報道的記者沈藎抓捕,先是仗笞,后被絞死。
從此以后,新聞環境逐漸惡化。清政府對媒體的管制愈發嚴苛,痛斥居心不良的媒體是“以筆舌傾動人主,籍報章鼓簧天下”。
為此,清政府發布了一系列針對報紙的管理規定,如審查制,報紙在發行前的晚上,截止12點,報紙內容要送審至當地的官署或警署。規定出臺后,遭各大報紙一陣批評,大家概不遵守。
沒人遵守清政府的規定,法不責眾,清政府也非常尷尬。就這樣,直到把自己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