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越過占汽車總產銷量1%的拐點,受騙補事件影響,并沒有在2016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不過,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依然可期,將成為引領我國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標桿行業,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新能源汽車進入家庭和各類政策的刺激,中國新能源汽車將迎來高速發展期。
“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將是國家發展汽車產業的關鍵,燃料汽車、節能汽車、智能互聯網汽車,都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分析報告》顯示,從全球看,我國新能源汽車32.5萬輛的銷量規模,已遠遠領先于美國和日本的整體銷量。目前,我們新能源汽車的銷售規模已占全球新能源汽車(不包括混合動力)銷量的50%以上。
不可否認,補貼退坡,難免挫傷、打擊處在起步階段新能源企業的信心。按照新版補貼標準進行測算,純電動乘用車國補最高額度由2015年5.5萬降低為4.84萬,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由3萬降低為2.4萬,新能源客車由50萬降低為30萬。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實現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需盡快擺脫補貼依賴,實現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在政府穩定的政策預期引導下激發市場內生動力。進入成長期后,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樹立自主品牌仍然是發展的需要面臨的挑戰。
同時,市場需求也吸引著傳統汽車企業加快研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企業已意識到,如果錯過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機會,未來或將面臨淘汰的危機,這迫使傳統車企內生出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動力。
行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更需要的是市場的激勵、倒逼和篩選,合理可行的政策設計和市場這“兩只手”的協調配合至關重要。
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歷了年初的震蕩后處于調整期,預計今年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但中國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并不會一蹴而就,當前新能源技術還需要更多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