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出生于永和五年(349年),族叔王羲之寫《蘭亭序》時,王珣才五歲。進入官場后,王珣先是在名臣桓溫手下工作,后來又在名相謝安手下工作。謝安死后,王珣的地位更顯突出,官至尚書令。世稱王珣為“小令”。
《伯遠帖》是王珣問候親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筆精熟,疏朗飄逸,從平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洞窺到東晉一代的“尚韻”書風,那種追求完美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和當時的社會風尚是有密切關聯的。
珣頓首頓首。伯遠足下,您的事業成功與深情高誼,都可作為兄弟們的榜樣。我因患痼疾,無意仕宦,而是志在悠游山林。最近卻被外任為豫章太守,不能遂我所愿了。回想離別如同昨日一樣,卻再也一去不復返了。如今你我遠隔五嶺,卻不能輕易相見了。
明代董其昌曾收藏此帖,故帖上有董其昌題記,他在《畫禪室隨筆》中這么評價《伯遠帖》:“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此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并御題,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此卷后乾隆御繪枯枝文石,并有御識,后有“墨云”一璽。
清朝乾隆年間,《伯遠帖》收入內府,乾隆皇帝將此稀世珍寶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一同珍藏于養心殿西暖閣,并將此閣命名為“三希堂”。
《伯遠帖》問世已有1600多年,年代之早僅次于陸機的《平復帖》,堪稱書法史上的珍寶。《伯遠帖》縱25.1厘米,橫17.2厘米,還沒有現在的16開紙大。此帖紙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