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國家的咖啡館相比,中國咖啡館似乎發展地不是那么多順利。一部分咖啡館關門,大部分咖啡館還處于收支平衡的狀態,在中國,咖啡館創業還是靠著夢想來支撐的。當然,其中不凡一些發展良好的咖啡品牌,如星巴克、CAFFE PASCUCCI、COSTA咖啡。
今天,我們先不討論星巴克等咖啡品牌的成功之處,而先看看為何大部分咖啡館還是處于困境之中。
國內咖啡消費群青黃不接
空白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咖啡消費量逐年上升,但和發達國家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圖1:2015年全球十大咖啡消費量數據,單位:人均/升。源于World coffee consumption by country | Statista,源于:Tableau)
從(圖2)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們從2012-2013年的1628袋,到今年的3215袋,基本翻了一倍。可是在巨大的人口基數下,我們的人均消費量還是非常低的。
空白
(圖2:國內咖啡消費量,單位:60kg/袋。源于BBC Yuan more coffee? China’s lucrative caffeine craze, 源于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June 2017 )
隨著近年精品咖啡浪潮的席卷,中國的咖啡館也紛紛加入了精品咖啡浪潮的大軍,好像如果做了商業咖啡豆就是不好的,會被同行所鄙夷的。殊不知,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精品咖啡諸國中,最大的消費量還是商業咖啡豆,并且由于這些國家飲用咖啡的時間久遠,咖啡消費群有大量的沉淀,這為他們推廣精品咖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空白
縱觀國內的咖啡消費市場我們也不難發現,星巴克的量要遠遠大于精品咖啡館的量。這就說明了我們的咖啡消費理念過于快速,專業的人很專業,可是這些專業的人很難有大量的消費,而大眾對咖啡的理解卻還只停留在商業豆的階段,咖啡品鑒和風味鑒別都離得很遠。這導致了咖啡消費群的青黃不接。
國內咖啡館的產品單一
空白
咖啡館的產品單一是很多咖啡館不能盈利的原因,如果走在意大利街頭的咖啡吧,不難發現咖啡館里除了供應咖啡,還有各類酒品、面包、甚至還有的咖啡館賣報紙、車票、飲品百貨甚至還擺放著老虎機。多品種產品的提供能帶來更高的客流,并且能讓這家咖啡館“生存”下去。
服務,服務,服務
空白
我認為咖啡師的服務應該高于咖啡師的技術,當然并非說技術不重要,可是如果說一個咖啡師的技術能有80分,那么我覺的他的服務必須要達到100分。在一杯咖啡從制作到飲用,服務遠比技術顯得更直觀。所以服務意識的重要性遠高于能不能做一個高難度拉花。
普及咖啡,不僅僅是普及咖啡的知識,更是降低咖啡的門檻,我記得經常在麥當勞看到很多老人喝著免費的早餐咖啡,雖然咖啡的品質可能不高,但誰能說這不是一個好的普及咖啡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