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連江美食,有個重顏色的東西頗有名氣:且遠遠地看那一碗,紅里透著紫,紫里帶著點褐,撲鼻而入中有著一絲酒香,甭管燒湯、油炸、煎炒,一勺下去,立馬色香味郁。
沒錯,這就是連江獨一無二的紅糟菜。蝦油、老酒、紅糟是對連江印象最深刻的三味。而要看一個人是不是連江人,拿紅糟菜一試便知。
有人說,“除了愛,再沒有什么能夠比食物恰如其分的感受故鄉的滋味”。的確,愛吃甜的連江人將紅糟融入了基因里,一碗紅糟,散發著迷人的氣息,讓尋常的日子閃閃發光。
紅糟融入了基因里,一碗紅糟,散發著迷人的氣息,讓尋常的日子閃閃發光。
到連江,不吃紅糟非好漢
紅糟的起源已然不可考,有說是唐的,也有說是宋的。
▲宋代閩人便以紅曲釀酒
估計和蝦油、老酒一樣,紅糟的發現也屬偶然。最初大概是釀青紅酒的伙計,釀完青紅后的紅曲舍不得扔大著膽子拿來當調味,結果它不僅掩蓋各種腥味,還香氣撲鼻,色彩也讓人食欲大開。
宋朝有個當官的在《朱子語類》里,提到了朱熹曾說過的一句話:“今福州紅糟即古之所謂醴酒也,用匙挑吃。”
翻譯一下,就是咱老福州今兒吃的紅糟早在宋代,就被善用。
朱大家對于烹飪可能一竅不通,但卻有著一雙善于發現美食的眼睛。所以這么來算,紅糟少說也有千年歷史。北方的魯菜也是有用紅糟來作作料的。但最終還是閩菜將其發揚光大。
配料界的百搭神器
如果讓我給紅糟取個芳名,大概會是“醉半街”。作為配料界著名的百搭神器,熗糟、淡糟、拉糟、爆糟、香糟、醉糟、煎糟、灴糟、腌糟、汆糟汁、酒釀糟......就沒有它不能相配的。
紅糟,實際是做青紅酒后篩濾剩下的渣料。糯米和紅曲在經過浸泡后,倒入壇子發酵等步驟后,長時間靜置后,糯米和紅曲沉入壇底,將酒篩濾后盛出,剩下的渣滓就是紅糟了。
連江人每年冬至時節,會洗壇釀酒,待到來年春天,新酒初成,就可以約上三五好友和春酒了。而連江人喜食海鮮,逢年過節,親朋好友還送大尾大尾的草魚和鰱魚,這時紅糟就派上用場了。
紅糟里面有難得的天然紅色素,反腐去腥,加香提鮮調色,春吃酒糟筍,夏嘗酒糟鰻,秋來酒糟螺,冬吃酒糟肉,四季皆宜。
至于那一份微醺的醉香,是閩菜里不可復制的亮點,更是連江人一份難舍的家鄉味,一份母親的家常味。
讓人念念不忘糟鰻
將鰻魚去皮改刀成小段。
加入嫩姜絲、魚露、料酒、雞粉、咖喱粉和紅糟腌制。
調脆皮漿,鰻魚裹上漿煎至九成熟 。
調醬汁,倒入適量的油,炒香生姜后,加入魚露和酒糟;再加入料酒、白糖和清水;最后加入雞粉、咖喱粉和五香粉煸香。
將煎炸好的鰻魚放入醬汁中翻炒煨制。
翻炒煨制好之后就可以出鍋裝盤了。
穿行在連江的大街小巷,悠長的夜晚,一碗紅糟菜,看似簡單,卻讓無數連江人魂牽夢繞,那是因為只有經過紅糟“洗禮”后的食物,才能把它靈魂的味道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