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甚至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會告訴我們,付出終將會換取到相應的回報,然而,現實職場是這樣嗎?
有一項針對600多名醫學院學生的心理調查發現,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大多都比較認同付出類的行為,比如“我熱愛幫助別人”、“我預先考慮并滿足別人的需求”。
另有一個針對銷售員的調查也顯示,那些有付出傾向的銷售員,業績往往墊底。
還有一個研究甚至證明,相比擅長索取的人,付出者成為犯罪受害者的概率都要高1倍。
總之,無數證據證明,假如生活中的人分為三類,付出者、索取者和互利者(每個人是這三種類型的組合,只是不同的人在傾向上會有區別),那些以自身利益為核心的索取者,或者知道利益交換的互利者,總是比那些傻傻的付出者,處在更有利的位置。
付出者,經常是成功階梯上墊底的人。
那么,到底誰才是成功階梯上最頂端的人?是索取者嗎?
亞當·格蘭特最令人驚訝的發現就在這里。
他說,假如我們換一個方式去看待各類調查數據,就會發現,雖然付出者經常墊底,但處在成功階梯最頂端的人,也往往是付出者。
以那項醫學院調查為例,成績差的人是付出者沒錯,但占比達11%的成績最好的學生,也都是付出者。
在競爭最激烈的銷售職業中,也是如此,最好的付出者的年度銷售額,比索取者和互利者要高出50%。
硅谷有位著名的風險投資人叫亞當·芮福金,他的經歷完美說明了,為什么你要當一個好人。
1994年,芮福金還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因為喜歡“綠日樂隊”,就專門做了一個樂迷網站。后來網站越來越火,樂隊希望把它當成官網。
芮福金二話不說,將網站拱手相送,分文未取。
不過在眾多瀏覽網站的讀者中,有一個叫斯賓塞的人,給芮福金寫了封郵件,告訴他綠日樂隊并不是真正的朋克搖滾樂,屬于流行音樂,建議網站插入一個專門介紹真正朋克搖滾樂的網頁。
這個斯賓塞,當時還是只是個計算機系的大學畢業生,正和朋友們一起在硅谷創業。沒想到,5年后的1999年,他們的公司以67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斯賓塞一下子飛黃騰達。
同一年,芮福金也決定創業,便給斯賓塞發了一封郵件,向他尋求建議。
因為之前兩人有過郵件往來,斯賓塞和芮福金見了面。正是在他的幫助下,芮福金找到了風險投資,開了自己的公司。
偶然結交的人脈,關鍵時候拉了自己一把,這種事并不少見。但故事并沒有結束。
2001年,初代博客網站Blogger快維持不下去了,創始人伊萬·威廉姆斯準備把它關閉。
芮福金很喜歡Blogger,便邀請伊萬和他的同事們來自己的公司上班,條件是將Blogger繼續維系下去。
伊萬接受了芮福金的好意,不過,Blogger后來也一直也沒有產生利潤。
但伊萬卻以另一種方式給芮福金帶來了意外驚喜,因為他和同事們后來創辦了世界上最知名的社交網站——Twitter。
無論是在斯賓塞引薦下拿到風險投資,還是間接催生了Twitter,芮福金的經歷,真可以用“善有善報”來形容。
在《GIVE AND TAKE》一書中,作者亞當·格蘭特認為,芮福金一切的善報,其實都來自于他樂于付出的性格,正是他多次慷慨的不計回報的付出,使他結交了一些優秀的人物,并在日后反哺了他的慷慨。
付出者,因為慷慨和大度,一般總能獲得更好的人際關系資源,雖然在短期內利益可能受損,但長期來看,獲得的好處無可估量。
這就像知名的企業家康利所言:“做一名付出者,并不會幫你贏得一百碼沖刺,但卻可以幫助你贏得馬拉松。”
在職場中,付出者或許短暫的沒能獲得你相應的回報,但相信,這一天遲早都會到來。
本文來源:網絡
職場那些事(www.zcnxs.cn)整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