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7日電 (記者 張蔚然)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對外發表的第一份北極政策文件,也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指導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綱領性文件。
中方發表這份白皮書的時機引人關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戰略研究室主任張俠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制定北極政策是各國通常做法,在主要大國當中,日本、韓國、英國、法國、德國等非北極國家和北極八國都發布了北極政策文件。中國現在發表白皮書“時機合適”。對外,通過明確北極事務立場和目標,中方可以更好地推動北極活動開展,促成更多國際層面合作,也有助消除國際社會一些人士對中方主張或活動或多或少的疑慮。對內,隨著中國在北極活動向科研以外的其他領域擴展,除了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也紛紛參與北極活動,白皮書可以在政策層面指導和規范各方行為。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說,與過去相比,北極生態保護、航道利用、資源環境保障等問題對國際社會的協調合作能力形成更大挑戰,有關國際治理機制規則如何進一步深化,不僅事關中國利益,也涉及國際社會在北極整體利益。中方系統性地提出北極政策主張、拿出中國方案,可被視為進一步推進全球治理外交努力的一部分,白皮書的發表契合了中國外交在新時代的轉型與發展,也體現了大國責任擔當。
白皮書提出,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在地緣上是“近北極國家”,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基于這一基本定位,中方希望自身在北極事務中發揮“不越位、不缺位”的作用。
張俠認為,“近”字的表述可謂恰如其分。與一些遠離北極的國家相比,北極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大,中國也有很好的利用北極航道的機會,這些都表明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有充足理由為北極事務作出積極貢獻、發揮建設性作用。
在確定“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的政策目標基礎上,中方提出了參與北極事務的四項基本原則——“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其中,有關“尊重”的表述尤其受到外界關注,包括尊重北極國家在北極享有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尊重北極土著人的傳統和文化,也包括尊重北極域外國家依法在北極開展活動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國際社會在北極的整體利益。
朱鋒表示,“四個尊重”比較平衡、全面、客觀地概括了北極治理機制發展需要面對的重要基本事實——北極國家的主權權利當然要尊重,土著人的文化、傳統和權利也要保護和尊重,北極涉及全球公共領域,更會影響到未來生態環境、資源、航線、安全等重大問題,域外國家、國際社會整體利益也很重要。從“四個尊重”可以看出,中方訴求的本質是與國際社會協調合作,開發、利用和保護好北極,推動北極可持續發展。
中方還提出參與北極事務5項主要政策主張:第一,不斷深化對北極的探索和認知;第二,保護北極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第三,依法合理利用北極資源,以可持續的方式參與北極航道、非生物資源、漁業等生物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第四,積極參與北極治理和國際合作;第五,促進北極和平與穩定。政策主張中不乏一些有吸引力的合作倡議,比如愿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引起廣泛關注。
張俠認為,中方政策主張相互支撐、相互關聯。比如,對北極開發和保護必須建立在探索和認知基礎上,當前北極觀測站點相對仍較稀少,積極推動科考研究符合現實需要。通過落實這些主張,中國將為北極事務作出更多積極貢獻,為北極發展和國際合作帶來新機遇,在北極的朋友圈也將越來越大。
朱鋒表示,可以預期,北極國際治理機制將隨著中國角色的活躍得到進一步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