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進俄羅斯蘇—35戰斗機的合同最近又傳出了變數。據美國《國家利益》報道,俄羅斯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俄羅斯還沒有和中國就出口蘇—35戰斗機一事達成一致,相關的談判目前還正在艱難進行中,據稱俄羅斯遲遲不肯簽署出口合同是因為俄方要求中國在引進蘇—35之前先簽署一項知識產權保護協議。換句話說,俄羅斯要中國在保證不會借鑒蘇—35的相關技術之后,才肯給中國出口蘇—35。
圖注:俄羅斯蘇—35戰斗機雙重曝光照片,而目前中國引進的蘇—35就像圖中的蘇—35一樣,在一團迷霧中若隱若現
中國引進蘇—35的消息最早在國內傳開是在2014年底,那年蘇—35在珠海航展上進行了展示,中國空軍對俄羅斯的這型先進戰斗機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航展結束后就傳出了中國想要購買蘇—35的消息。到2015年,這個消息進一步在國內蔓延開來,年底的時候有業內人士證實中國和俄羅斯已經簽署了合同,國內軍迷一片歡騰。時間來到2016年,中國引進蘇—35一事幾乎已經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不少媒體甚至曝出了一些合同細節,如中國購買的數量是24架、首批交付時間是2016年年底。中俄蘇—35項目最近一次上新聞是在今年10月底,當時有國內媒體曝出一張疑似中國空軍飛行員在俄羅斯境內接受培訓的照片,看樣子引進蘇—35只剩最后一步了。
圖注:俄羅斯人所謂的“知識產權保護”應該指的是蘇—35裝備的S117推力矢量控制發動機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過去的2年中,中俄官方并未就中國引進蘇—35一事做出任何回應,而俄羅斯方面的態度一直反反復復,一會兒說出口,一會兒又不出口,一會兒說首批4架蘇—35由俄方飛行員駕駛交付中方,一會兒又說首批蘇—35將由中方飛行員自行駕駛回國,態度從來沒有明朗過,如今又拿知識產權保護來卡中國脖子,不得不讓人懷疑這一切的背后是利益問題在作祟。
圖注:俄羅斯空軍蘇—35雙機編隊在暮色中飛行,背景中的月亮因為長焦鏡頭的壓縮效果而顯得格外大。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國的圓,中國的殲—16也不一定比俄國的蘇—35差
誠然,當年引進蘇—27之后,中國利用蘇—27的技術開發了不少新型戰機,但要知道當時中國也是花了錢買蘇—27的生產線的,而且48架蘇—27的訂單對當時的正處在經濟寒冬中的俄羅斯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這才過去多久,中國暖水瓶(注)給的溫暖就被一股腦拋在莫斯科的寒風中了?另一方面,中國最近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領域取得了關鍵突破,對117S的需求也不再那么強烈,俄羅斯完全沒必要因為這個卡中國的脖子,等中國的殲—10B/C、殲—11D、殲—16大量服役之后,恐怕那時再想賣給中國蘇—35就沒現在這么簡單了。
注:當年中俄蘇—27訂單金額70%是以易貨形式支付的,俄方要求最多的貨物是暖水瓶和手電筒,據傳還有大量的狗皮大衣,不過真實性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