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俗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抄襲必究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的瘋狂行徑,激起了中國軍民的強大憤慨。中國軍隊涌現出了許多寧死不屈,誓死殺敵的愛國將士,他們甘灑熱血衛中華,英勇壯舉不僅振奮人心,鼓舞士氣,更令日軍摘帽折腰。這里,我們說說81年前,在抗戰史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淞滬會戰中,令日軍既膽寒又欽佩的中國英勇空軍。
圖注:淞滬會戰中,中國英勇空軍
大家知道,14年的抗日戰爭有力證明了,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姑且不論老蔣在抗戰中存在有指揮失誤,以及不切實際尋求國際幫助的幻想。但最核心的還是我國并未做好對日的戰爭準備,以及經濟不濟、工業薄弱和軍事落后。如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最強有力的要數張學良的東北軍了,雖是民國時期惟一陸、海、空編制齊備的軍隊,并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但兵工廠卻不能生產軍事重工,除了生產普通的槍支彈藥和小口徑火炮等輕武器外,飛機、坦克、艦船全靠進口。
圖注:日軍第三師團坦克進攻上海
圖注:日軍裝甲進駐上海
淞滬會戰爆發后,中國軍隊忍無可忍,被迫予以猛烈還擊。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申明書》,向國內外宣告:
“中國為日本無止境之侵略所逼,茲不得不實行自衛,抵抗暴力。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當時中國軍隊的空軍共有31個中隊,雖然說字面上飛機總數在600架,但實際上能適應升空作戰的并不多。而在1937年的上半年,日本就已經擁有2600多架次飛機,并且日本軍工企業年產飛機1580架。雖說裝備差異巨大,但中國空軍毫不懼怕,在先期作戰中,打出了軍威,取得了可喜成績。
圖注:高志航,吉林通化人,民族英雄,空軍留法飛行員。1927年1月,19歲的他留法回國,后因飛行技術精湛,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航空處飛鷹隊隊長。淞滬會戰為中國空軍首次擊落敵機。
會戰爆發當天,空中戰斗十分激烈。日軍飛機接連對中國軍民進行瘋狂轟炸,為實施反擊,國民政府命令空軍第4驅逐機大隊緊急赴戰。8月14日,日軍數十架飛機起飛后,首先對停有中國戰機的杭州機場和廣德機場實施轟炸。第4驅逐機大隊還沒來得及加油,即遭受重創,并且當天杭州機場上空云層很厚,能見度極低,飛機應戰難度很大。但大隊長高志航毅然決然帶領27架戰機緊急起飛,應戰日空軍。
圖注:霍克-3型戰斗機
該大隊駕駛的是霍克-3型戰斗機,是美國寇蒂斯公司在30年代生產的海軍戰斗機的改裝,是中國空軍在淞滬戰場的主力戰斗機,也是當時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戰斗機。當天,高至航駕駛該戰機接連擊落日軍2架飛機,而在另一空域,中隊長李桂丹與戰友們密切配合,順利擊落日軍2架飛機。一天之內,中國空軍總共擊落敵機4架,中國軍機1架也沒受到損失,這是中國空軍與日軍的第一次較量,極大地振奮軍心。消息傳到南京,老蔣很高興,他告訴隨從:“倭寇空軍技術之劣,于此可以寒其膽矣。”
但空戰不是一兩天的事,畢竟日軍飛機在數質量上占有極大優勢。日軍自然不甘心失敗,于8月15日派出60余架飛機,分別對杭州、曹娥、南京等機場進行轟炸。第4大隊再次升空奮起還擊,空軍第3、第5、第9大隊也緊急應戰,在激烈的空戰中,飛行員們密切協同,沉著應對,果斷出擊,一天之內共擊落日戰機34架。第二天,日航空隊20余架轟炸機在對中國軍隊實施轟炸時,再次被我空軍擊落8架。3天的戰斗,戰果十分輝煌,中國空軍共擊落日軍機46架,極大地振奮人心,鼓舞了士氣。
圖注:閻海文,遼寧北鎮人,因其英勇壯舉,日軍首次為其摘帽折腰
淞滬會戰的空戰,涌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一名叫閻海文的21歲年輕少尉飛行員,他所在的第5大隊駐揚州機場,擔負的任務是負責首都南京的防空,同時也支援淞滬前線。8月17日,中國空軍3個大隊共出動44架飛機,分批轟炸虹口的日軍陣地,給予了日軍重大殺傷。日軍及時派出飛機進行攔截,但中國空軍很快便擊落2架日軍機。就在這時,閻海文駕駛的戰機卻被日軍高射炮擊中,機翼瞬間冒起了黑煙,閻海文被迫跳傘。
圖注: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
孰知,降落到地面時,閻海文卻發現是日軍陣地,他深感兇多吉少,但他告訴自己:“日軍一心就想抓個中國空軍俘虜,自己決不能成為俘虜。”很快他便被蜂擁而來的鬼子包圍,閻海文迅速拔出手槍,“砰!砰!砰!”一連擊斃數名鬼子。這時,鬼子兵高喊:“活捉支那飛行員。”閻海文毫不猶豫將最后一顆自己留給了自己。當天下午,日本海軍用最高軍禮為其海葬,日軍紛紛脫帽折腰,垂首恭敬。
日本侵略上海最高指揮官長谷川清中將感懷:“雖為敵軍,亦不能不令我全軍將士一掬同情之淚也。”日本《每日新聞》也對此發表文章,稱“中國已非昔日支那!”
圖注:上海淪陷后,日軍進駐上海,沿街店面可看到被日本提前換上的朝日新聞等日本招牌
整個淞滬會戰,中國空軍戰損飛機90余架,擊落日本飛機230多架。但由于中國空軍的飛機都為進口,或為美軍援助,飛機戰損后很難再進行補充,到中后期基本被日軍壓制住了。但中國空軍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卻值得后世永遠銘記!他們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勇敢頑強,表明了一個道理:
戰爭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對抗和拼殺,更是意志、精神的較量和征服。
圖注:中國新型戰斗機
上一頁 1 ...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