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雷戰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意見認為,地雷戰首創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方志敏領導下的閩浙贛蘇區。
1928年,閩北崇安上梅暴動后,在反動軍閥優勢兵力的進攻下,革命武裝轉入山區進行游擊斗爭。當時正規武器很少,"挨絲炮"成了革命武裝大量殺傷敵人的主要武器。所謂挨絲炮,是一種原始的觸發地雷,數百年來,閩浙贛山區人民一直用它來對付深山的猛獸。而閩浙贛蘇區的地雷就是由古老的"挨絲炮"發展而來。
1928年,閩北的農民武裝把"挨絲炮"改成地雷,埋在敵人進犯的路上,極大地殺傷了來犯之敵,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1930年12月,國民黨一個團進攻弋陽蘇區,紅十軍與地方武裝把疲勞不堪的敵軍引入埋有"挨絲地雷"的七星尖,炸得敵人血肉橫飛,共殲敵300余人,生俘敵團長。
1931年5月,紅十軍由閩北回師贛東北蘇區首府葛源,在通往葛源的必經之道何家壩再擺地雷陣伏擊敵人,粉碎了敵人對贛東北蘇區的第二次反革命"圍剿"。從此,地雷戰開始在整個閩浙贛蘇區廣泛地開展起來了。
地雷戰在革命戰爭中的巨大威力立即引起方志敏的高度重視,為了推動地雷戰的廣泛開展,1932年初,省蘇維埃政府從各縣抽調了一批積極分子到閩北崇安集訓,學習制造和使用"挨絲炮"的技術。學員學成后,又回到本縣辦班傳授技術。后來又專門成立了地雷部,余漢潮被任命為"地雷部長"。他將敵人發射的啞彈拆開,取出火藥,再帶領戰士用瓦罐裝上火藥和尖利的碎片進行引爆,終于研制出殺傷力更大的地雷。此后更建立"地雷廠",省兵工廠日產地雷300多顆,最多時達700多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