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府前不久發布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綱要》,這意味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正式出爐。根據《綱要》,臨空經濟區規劃總面積298平方公里,由成都片區和資陽片區組成,規劃期為2016-2020年,將形成“一區兩片多組團”的空間格局,發展臨空指向性強、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業以及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打造高端化、國際化、特色化的現代臨空產業體系。
所謂臨空經濟,是指是指以航空運輸(人流、物流)為指向的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將形成具有自我增強機制的聚集效應,不斷引致周邊產業的調整與趨同,這些產業在機場周邊形成的經濟發展走廊、臨空型制造業產業集群以及各類與航空運輸相關的產業的集群,進而形成以臨空指向產業為主導、多種產業有機關聯的獨特經濟發展模式,這種以航空貨流和商務人流為支撐的經濟就稱之為臨空經濟。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的臨空經濟發展較晚,上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1992年四川成都成立航空港經濟開發區,是我國臨空經濟發展的雛形。之后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數個城市,相繼啟動了臨空經濟發展規劃和建設,國內臨空經濟逐漸發展。2010年,隨著國內民航運輸業規模突破500億噸公里,臨空經濟進入百花齊放的快速發展階段。2013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被確立為“以航空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標志著臨空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激發了各地臨空經濟發展熱情。
如今,我國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慶、西安、深圳、杭州、武漢、沈陽、天津等省會或重點城市為骨干,其他城市相繼跟進臨空經濟基本格局。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指出,截至2014年底,全國62個城市,依托54個機場,已經規劃了63個臨空經濟區,此外,還有多個城市正在規劃當中。至2020年,中國民航增長速度將達到3%以上,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旅游接待大國和第四客源輸出地,入境旅游人數將達到2.1億人次,國內旅客運輸量達到5億人次,航空運輸業的大發展必將帶來臨空經濟的大發展。
總體來說,我國臨空經濟還是處在一個比較低水平,但這也說明了這個行業未來的前景非常可觀。接下來,我國臨空經濟想要健康、快速向前拖進,需要做到以下四點。第一,推進多規合一,實現產業與空間的有機結合;第二:創新體制機制,激活臨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第三:遴選優勢產業,構建高端產業體系;第四:探索ppp等多元化方式,加速臨空經濟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