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報》獨家報道:
人物小傳:李爭,1962年出生于沈陽,師從倪繼德,并且入選過中青隊和國家二隊;1983年進入遼寧足球隊,是“十連冠”時期的球隊中場主力,攻守平衡,善于遠射。1995年退役后,一直擔任遼足梯隊、呼和浩特、沈陽中澤、沈陽城市建設等球隊的主教練職位。
作為80后的記者,記憶中一直知道李爭指導是“十連冠”時期的遼寧隊主力隊員。但由于年代有些久遠對,再加上他一貫低調的作風,記者對李爭指導的容貌有些模糊,以至于去年底采訪遼寧足球明星隊時與李爭指導有了相逢不相識的尷尬。
對李爭指導的另一個印象是他的名字竟然有著三種寫法——李爭、李崢和李錚,借由此次采訪的機會,當面向李指導確認了一下,結果也頗為有趣,“哈哈,這個確實是有很多因素導致的。我各種證件上的名字都是李爭,但有時候我自己簽名時會寫李崢,以前通信不發達,有的記者看到我寫的李崢可能誤認為是李錚,這才出現了第三個名字,這次采訪還是按照所有證件上的來寫吧!”
姥姥一句話保住足球路
李爭指導1962年出生于沈陽,從小就生活在沈陽站周圍。由于“十年動亂”的影響,李指導的父母都因為屬于干部和知識分子成分而受到了一些波及,李指導從小和姥姥生活在一起。
“你們現在編輯部這地方離我家不遠,站在窗前就能看到我家原來住的大概地方。那時候沈陽站這周圍還有些亂,用后來的話將可能就是存在著所謂的‘黑市’,倒票的、倒騰物資等等投機倒把的人,50年前吧就在樓下和馬路對面這一片活動。”對于這一段生活經歷,李爭指導依然如數家珍,并帶著記者來到窗前左右手比劃著大概的方位介紹著當年家的位置、同學家的住址和玩耍的范圍。
“后來等到上學之后我才接觸到了足球,那時學校的體育老師叫張玉華,他是練習田徑的,我記得他每天上班都是從南五馬路跑到學校的。但是他也很喜歡踢球,就組織了和平一小的校隊。”那時李爭指導剛剛上學,還是跟著院子里的大哥哥一起玩。由于這樣有固定練球時間,就減少了與家周圍魚龍混雜人群的接觸,李爭指導的姥姥也支持孩子參加跟著訓練,那時他還是隊內最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