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創業最前線編輯團隊
原創首發|創業最前線
1
今天,小藍單車員工在某職場社交平臺一則消息引爆了朋友圈:
“小藍單車宣布解散,拖欠員工工資繼續拖欠至2018年2月10日。此外,小藍單車創始人李剛的另一家公司野獸騎行,除了高管外,其余員工全部遣散(勸退)。”
小藍單車HR昨天還在朋友圈賣起辦公家具:“95成新辦公家具,時尚簡約,出手轉讓。”
其實從9月開始,小藍單車就陸續出現押金難退、客服電話打不通等問題。10月31日,據《成都商報》報道,小藍單車位于成都的辦公室已人去樓空,3個維修點中2個被撤走、1個無人上班。現在拖欠著供應商款項高達2億元,總部已經有供應商上門拉橫幅要債。
另據Bianews報道,小藍單車的CEO李剛已經在國外很久了。
小藍的慢性死亡只是共享單車寒冬將至的一個先兆。
6月以來,隨著共享單車投放的政策相繼出臺,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7個城市都暫停了共享單車投放,ofo、摩拜雙寡頭鏖戰正酣,第二梯隊的玩家早已失去繼續角逐的資格,眼下只剩下被收購和倒閉兩個選擇。
回顧共享單車走到今天這三年,數十家公司涌入這個行業想要分一杯羹,卻都相繼死去,或是困于技術、或是毀于團隊,無序擴張、燒錢導致資金鏈斷裂、找不到接盤俠、無法占據更大市場、市場惡性競爭接踵而至,但融不到錢是終極難題,單靠押金滾動發展模式必死無疑。
相比之下,在10月份宣布合并的永安行低碳科技和哈羅單車,顯得更為明智了一些。此次合并被稱為“共享單車首例合并案”,也被業內人士理解為是共享單車第二梯隊抱團取暖的信號。
每一個創新行業從無秩階段到飽和期,到政府政策監管階段,再到市場成熟規范期間,洗牌無疑是不可避免的一環。小鹿單車、3Vbike、悟空單車、町町單車、小藍單車他們終究成了巨頭廝殺的炮灰。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融資難成壓死共享單車第二梯隊的最后一根稻草,共享單車在資本加持下已快速進入下半場,共享單車行業必將迎來一場更嚴酷、更徹底的洗牌。
2
共享單車迎來資本“清洗”的同時,分時租賃搖身一變成了共享汽車。相較共享單車的慘烈戰況,共享汽車行業顯得安靜許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超過370家共享汽車平臺,投入運營的逾100家。但此時寡頭格局尚未形成,行業正處于和平共處的良性發展階段,各家面對的首要難題停留在如何盈利。
可惜,10月24日,第一家倒閉的共享汽車出現——EZZY公司宣布解散。其內部員工前一天還接到休假的通知,沒想到第二天公司就沒了。
2016年3月,EZZY正式運營,主打寶馬i3、奧迪A3等高端車型。與其他分時租賃公司還為不同的是,它不要求用戶在網點取還,而是可以“隨時隨地取還”。據其官網稱曾先后獲得2015年的4000萬天使輪投資和今天3月的A輪融資(未透露投資金額與投資方)。
9月,EZZY創始人付強還表示:“公司的用戶數非常高,高到無法想象”。10月,這些用戶就發現app里的車越來越少,直至被告知公司資金鏈斷裂,需要清算結束后才能返還押金。
最終,死亡成了這家共享汽車公司最終的命運,而其他共享汽車企業的消息也越來越少。
3
蹭著共享經濟的熱潮,今年相繼有漂流傘、OTO、JJ傘、共享e傘等企業拿到了風險投資,資本期許著這里能成為下一個投資藍海。
可相比于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的爭議,共享雨傘有時卻被當成茶余飯后的笑料,偽需求和真風口的爭論喋喋不休。下雨天對雨傘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可如何把這個需求進行規模化的滿足卻不是容易的,不僅要把商業模式、技術生產等因素考慮到,還要深入洞察到人性的陷阱。
以共享e傘為例,該企業在深圳投放3萬把雨傘,一夜之間全部消失;在南昌投放3萬把,大雨過后一把不剩;在上海投放5把,現在也同樣一把找不到了。
事后創始人一句:“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就是要藏傘于民”,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今年7月份,共享e傘的創始人曾透露:“公司將來依靠APP的廣告收入,預計可以抹平掉一半的運營成本,融資方面朱笑虎在等我們的A輪”。站在共享經濟的風口,當時的趙書平面對媒體談笑風生。
半年時間過去當趙書平再次接受采訪,他卻坦言:當前的商業模式走不下去了!
在這半年里,趙書平通過后臺數據及其他共享項目的用戶需求特點發現,剛性需求低、流轉率低及場景制約、人為損害率高都是影響共享雨傘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微薄的廣告費收入、租金收入以及押金再投入收益等,相對于高昂的運營管理成本和人員工資的支出成本來說,都是杯水車薪,而且很容易導致消費糾紛。如果不轉換思路,按目前的商業模式是根本行不通的,即使是BAT資本入局也難逃死亡的厄運。
前后180天的轉變,不禁令人唏噓。
4
10月12日,共享充電寶樂電LeDian正式宣布停止運營,并已收回所有充電寶設備。樂電的死亡,標示著共享充電寶尚未進入紅利期,卻直接跨度到洗牌階段。
此前,陳歐作為共享充電寶的投資人,不斷在微博上為共享充電寶聲援,幾乎每輪對共享充電寶的負面消息,陳歐都會化身公關大神來積極作出回應。
但微博一條評論直接揭示了行業痛點:充電寶賣40塊,你讓我交50押金,我干嘛不自己買一個?還有公共場所基本上都有免費充電的地方,干嘛花錢用你的?
就使用環境而言:出門在外手機沒電了肯定是剛需,但這種需求滲透到使用場景中就顯得幾率太低,需求并不明顯。
工作辦公室,周末宅,對共享充電寶完全沒需求;逛商場,女生都有背包,即使沒有充電寶,購物就已經分散使用手機頻率;吃飯,飯店都會有充電的插座,即使沒有吧臺也會有;開車出行,車載充電器……
各種因素都降低了共享充電寶的使用率,手機都沒電了還要掃碼支付,實在與便利為宗旨的想法背道而馳。
這個加速發展的時代,共享風口的生命周期顯然將被消費殆盡。資本從來沒有寒冬,只有一輪輪的洗牌。
資本都有逐利沖動的天性,他們最終只是想要玩擊鼓傳花的游戲,其實多數資本并不傻,知道不好做,只是都盼著能有接盤的,于是創業者成了背鍋俠,下場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