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時,這個小生命就牽絆著一家人的心;從寶寶咿咿呀呀發出不知名的音調開始,爸爸媽媽一直期待著寶寶能開口喊自己“爸爸”“媽媽”的那一天。
但眼看別人家的孩子都奶聲奶氣地叫著“爸爸”“媽媽”“奶奶”時,自己的寶寶卻遲遲不說話,這可急壞了多少爸媽,擔心孩子出什么問題。
而又有老人說,小孩子說話晚,這可是好事,說明這孩子是貴人,因為“貴人語遲”嘛。
可年輕的爸爸媽媽疑惑了:這孩子說話晚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父母為孩子說話早而驕傲自豪,有父母因孩子說話晚而著急不安,但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說話早晚確實會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管個體差異化如何,一個正常寶寶的語言能力發育都是有律可循的。
寶寶正常的語言發育規律:
出生時:哇哇大哭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語言表達。
12~16周時:高興時會大叫,當母親和他說話時,他會“呀呀”作答,16周時可以發出m、k、g、p、b。
28周時:能發出ba、da、ka等音節。
32周時:能發出ba-ba、da-da等兩個連續的音。8個月時可以利用發音來引起人們對他的注意。
10個月時:能理解“不”,大人說“再見”時會搖手,一歲小兒平均能說2到3個字。
15個月:說出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到一歲半時,能說出幾個有意義的詞。
21~24個月時:可說出2~3個字的句子,會用“你”、“我”等代詞。
2~3歲:語言功能已經獲得,小兒咬字可能還不清楚,有時還會有口吃。
3~5歲(學前期):開始能聽懂和運用各種基本類型的句子(簡單句和復雜句),言語的信息量逐漸加大。此時期語言是高度積極發展的時期。
6歲以后:開始學習讀與寫。
12歲以后:口語與書面語更趨發展完善。
如果寶寶的語言發展水平處于正常范圍之內,爸爸媽媽不用過于擔心。但如果寶寶的語言發育不在正常范圍之內,比如1歲多還不能準確說話,喊不清爸爸媽媽,家長就需要留意了,因為這種情況并非“貴人語遲”,而是孩子的語言發育出現問題,也就是常說的語言發育遲緩,需要及時帶寶寶到醫院進行語言發育能力篩查,幫助寶寶盡快回復正常,健康成長!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寶寶的語言以及各方面的發育是否正常嗎?你們希望更了解孩子的身體情況,陪伴他(她)健康長大嗎?為了孩子的健康,建議家長可以及時發現寶寶的異常,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做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