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月,特別是從清明前后開始,大錘作為一個職業吃貨,一直在享受這一時期的時令食品之一,這就是青團。這種在江南流行開的傳統小吃,對于北方人的大錘來說,一樣有強大的吸引力。
剛做出來的青團,講究的是看起來青翠碧綠,吃起來香甜不膩。大錘在四月里大快朵頤之際,咱們也順便來說一說,青團這個清香甜美的小吃,它背后又隱藏了什么樣的歷史密碼。
我們現代人所吃的青團,可能是由于近年來成為網紅食品的緣故,除了表皮依舊翠綠、符合它“翡翠團子”的別稱之外,青團的餡料種類已經繁復到無以復加了。
在傳統的百果餡豆沙餡芝麻屑基礎之上,水果流的芒果藍莓等餡的青團,只能算正常操作,與月餅粽子爭鋒的咸蛋肉松餡,也可以說比較文藝,連榴蓮餡都出來了,我們又有什么不能接受呢。
也正是因為有了如今這般五彩繽紛的餡料,青團已經從局限于江南煙雨地的一種小吃,成為馳名大江南的四月時令食品之一。
不過作為一種傳統的小吃,根據學者的研究,青團的起源跟四月清明節(準確來說是寒食節)有直接的關系。比如在北宋溫革所著的《瑣碎錄》中,就曾記載過,當時北宋時期的四川人,在寒食節這一天有一個風俗,就是采集楊桐、細葉冬青等樹木的葉子,用這些葉子制出綠汁染到要吃的飯上面,讓飯的顏色泛青。這被認為是青團的最早起源。而這個誕生,從最開始就與寒食的飲食節俗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為古人在寒食這一天有停火做飯的習俗,一般是停火一到三天不等,因為古人沒有灶火就無法烹飪熱食,因此就會額外準備一些方便即食的食物作為寒食節的節令食品來填飽肚子。而這種用樹葉染成的青色飯,就是宋代四川居民的寒食節祭祀食品,同時也是他們在寒食節這幾天的主要食物。
這里大錘要解釋一下,古代寒食節為什么會有停灶火吃冷食的民間節日習俗,大錘以前曾經推出過一期節目叫做清明節吞并過哪些節日,古人怎么過清明節?,專門解釋過這個事情。
這里大錘就簡單概括一下,我們現在關于寒食節停火吃寒食的說法主要是說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跟隨晉文公的介子推。介子推當年跟著晉文公各國逃亡,立下過功勛,后來晉文公發達了,介子推不肯接受晉文公的回饋封賞而隱居。
晉文公重視介子推的才能,于是在綿山找到他,想讓他出山幫自己,介子推死活不出山,晉文公就索性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最后介子推寧可被燒死也不出來。
其實這個傳說本身就比較生硬,您說就是不出來當官,又沒有深沉大恨,上來就以報恩的名義燒死恩人,這個晉文公得多么變態?其實,根據后世學者考察,這個民間傳說可以確定是后世傳說,在晉文公活動的春秋時代并沒有出現,因此它屬于不靠譜的歷史。
根據后世學者的研究,古人主要是借晉文公和介子推的名氣,來強調寒食節不可以生火。那么為什么不能寒食節這幾天生火呢?古人真實的動機實際跟古代的改火儀式相關,也就是在寒食節前后,古人要把冬天燒的柴火換成春天常見的柴火。這就必然要有停火和重新生火的階段。也就是寒食節的生產生活起源。
而青團正是源自于寒食節的這種寒食傳統。因為在古人的認知中,吃生冷的東西是會傷害五臟的,而用樹葉浸染的青色飯食,則被古人認為可以有效地助長人體的陽氣,克制寒氣侵入人體,這就是古人在寒食這一天制造青色食物的最初動機。
到了明代,青團已經作為專門的一種食物,出現在當事人的筆記中了。明朝人郎瑛就曾記載說,當時人會在寒食節吃“青白團子”,就是對宋代寒食節吃青色飯習俗的一種繼承,也是認為這能夠有助于激發人體的陽氣。
進入清代,青團從祭祀食品向小吃進化了一大步,也就是不僅僅局限于清明寒食節前后食用了。比如清朝的袁枚在《隨園食單》里面就專門寫了作為糕點之一的青團的作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
而清朝褚人獲也在自己的筆記中提到,江蘇蘇州一帶的鄉里舉行隆重的祭神活動的時候,集市也隨之興起,各種粽子青團都會在這樣的熱鬧場合售賣。
那么青團為什么會做成甜食呢?從起源來說,它的雛形出現在四川,不過卻是在江南正式定型并發揚光大,江南的地理和人文特征,奠定了青團生產模式的基礎。
正是因為江南地方在古代比較富庶的地方,才能讓古人把糖豆沙和甜豬油作為青團的餡料,而歷史上的青團,其外皮是漿麥草擠壓成的汁水(或者是青艾汁)混合進糯米粉制作而成,糯米也不是便宜的材料。
這些在古代而言不便宜的食材,組合制作出來的點心,才能夠精確體現清明寒食時節祭祖時候的誠心與隆重,同時其青色也寄托了古人助長陽氣增長的愿望。好吃又上檔次,在明清時代,青團就是這樣正式成為祭祀食品,而后又進入民俗生活領域,成為大家熟悉的小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