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關口退無可退,重任在肩推無可推。不干,有一萬條理由;想干,不需要理由。牢騷和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改革關口退無可退,重任在肩推無可推。不干,有一萬條理由;想干,不需要理由。牢騷和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請看記者發自某信息通信旅的系列報道②——
“歷史正在眼前書寫,我們不能無動于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張能華 實習記者 鄧東睿
推倒,壘起,再推倒,再壘起……
某信息通信旅營院內,一群官兵和一面墻較上了勁。站在一旁指導的建筑工人師傅很是不解,“當兵就當兵,你們咋干起了泥瓦匠?”
師傅們有所不知,除了舞槍弄炮,這些官兵必須和農民工一樣會砌墻、會鋪磚、會裝修、會安裝,這是改革賦予他們這支部隊的新使命。
帶隊訓練的人力資源科科長李培告訴記者,起初,官兵們對旅里組織木工、焊工、泥瓦工等集中培訓很抵觸,原本好端端地擺弄著先進的通信裝備,突然一夜之間拿起了讓人一身汗一臉泥的“吃飯家伙”,叫誰也難免心里失落。然而,這種失落感很快被一種自豪感取代,因為官兵們在教育中漸漸明白,在星羅棋布的祖國大地,有些工程只能由軍人來構筑。
此次“脖子以下”改革,該旅的職能任務由通信值勤調整為通信工程,部隊的轉型,要求官兵來一場能力素質的升級重塑。這些道理誰都懂,但升級重塑談何容易?
糾察站戰士邢鐵軍,當了14年兵,學的是報務、干的是報務,改革后被調整到新組建的作戰值班室值班,一下子就傻眼了,什么也不會。別無他法,只能“下放”到任務連隊回爐,從零開始。
“那感覺就像‘老虎吃天——無從下口’。”中士于海比邢鐵軍更甚,連報務都沒學過的他,被安排學習光纖通信、網絡配置,“連跳了好幾級”。原以為有多么“高大上”,結果也得從打電鉆、鋪地線做起,以工代訓。
改革,帶來陣痛,也淬煉人改造人。一段時間,原通信站中隊長馬海鷗有一種“向死而生”的感覺。第一次受命開設野戰指揮所,手里新配發的通信裝備通了斷、斷了通,反復無常。“原以為是裝備有問題,后來復盤發現是自己能力跟不上。”馬海鷗事后回憶,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他就篤定今后必須走出機房,暴露在風雨里經受鍛煉。“不干,有一萬條理由;想干,不需要理由。”馬海鷗介紹,而今,通信站已成功轉型為機動通信連,實現野戰常態化,一聲令下就能駛出營區,走向戰場。
跟著通信站的腳步,女兵何甜甜也在完成自己的“突圍”。入伍7年,她一直在話務崗位工作,“一眼就能看到成長的天花板”。調整改革后,她所在的女兵班要負責整個旅的固定通信保障,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牢騷和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歷史正在眼前書寫,我們不能無動于衷。”在這場轉型升級中,何甜甜立足三尺機臺學習其他專業,瞄準一專多能的目標發起新的沖擊。
改革轉型急,人人當闖將。在該旅采訪,記者能強烈感受到這種意識和氛圍。這不正是置身改革浪潮里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精氣神嗎?
改革,給我的人生帶來更多可能
■某信息通信旅上士 何甜甜
那一年,21歲的我懷揣著青春理想,踏上了通往陌生城市的列車。臨別之際,樸實的父親一再囑托:要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部隊踏踏實實干,爭取戴上軍功章。
新兵下連,分配到話務崗位的我,憑借廢寢忘食的學習勁頭,僅用半年時間就成功實現“單飛”,成長為一名業務骨干。那一天,當我將這個消息告訴父親時,電話那頭的笑聲久久回蕩。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發現了現實的“骨感”:由于話務崗位業務單一,工作生活簡單重復,幾乎沒有進一步成長的空間。“再這樣下去可不行,我可是答應了父親要干出一番事業的。”夜深人靜,我躺在床上告訴自己,決不能就這樣讓時間從指縫中悄悄溜走,一定要另辟蹊徑,尋找新的“能力增長點”。
購買書籍、研究政策、加班學習……那段時間,為了獲得更加寬廣的舞臺,我鉚足勁復習功課準備考學,甚至犧牲了所有休息時間。沒承想,成績張榜,我卻以微弱的分差與軍校失之交臂,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我的前進方向在哪里?如果退伍,我有什么傍身之技?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我私下里開始涉獵通信領域的其他專業,一來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二來可以保持一種學習狀態。但我也時常陷入困惑,因為身邊缺少這樣的學習氛圍,一個人在學習室進行知識能力升級總顯得有些孤獨。
改變,在單位調整改革后悄然發生。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對每名官兵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就拿通信專業來說,人人必須做到“一專多能”。我慨嘆:這不正是我期待的嗎?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學習新專業了!
從那以后,一直渴望獲取新知識的我,學習熱情像火山爆發一樣噴涌而出,每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向其他業務骨干請教。不僅是我,其他戰友也都加班加點學習,整個單位被濃厚的學習氛圍充盈著,每名官兵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必須承認,跟以前相比,單位人員減少了,事情更多了,任務更重了,但這總比整天按部就班的“三點一線”和閉著眼睛干活強吧。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該怎么看待改革?隱約覺得,我們不能只看眼下的陣痛,不去看美好的愿景;只關心現在暫時失去什么,不在乎將來會得到更多;更不能天天盼改革,說不改革不行了,但改革真的來了又怕改革、不想改革。作為一名戰士,我講不出什么高深的大道理,直觀感受就一條:改革,給我的人生帶來更多可能。
其實,人是需要一些改變的,否則生命之樹不會長青,對一個單位、一支軍隊也是如此。教育課上,不是教育我們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嗎?那就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吧,千萬不要錯過和辜負了我們幸運遇上的這個偉大時代。
(徐弘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