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國內成品油價格迎來年內最大下調,預測每升92號汽油將下調約0.2元。成品油價格下跌的原因,其一是近期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下跌,其二則是國內成品油產能過剩加劇。在近日召開的石油與化工可持續發展論壇上,我國成品油過剩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自2017年6月23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250元和240元。本次調價是國內成品油年內第六次下調,也是年內最大幅度下調。本輪調價過后,濟南92號汽油價格已經跌回7個月前。
目前成品油業內的共識是,產業鏈上下游主動或被動降價的背后,與國內成品油供過于求、產能過剩分不開。業內人士分析,若按照我國每年成品油消費量3.15億噸、65%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開工率計算,合理配置煉油能力應為6.1億噸/年。而當前我國現有煉油能力達7.48億噸/年,相當于過剩1.38億噸/年,我國煉油行業產能過剩率大約在13%-18%。
在產能過剩的同時,目前仍有新的煉廠即將投產,而這又將帶來更多的新增產能。面對內銷路有困難,讓地煉企業對未來成品油出口權放開抱有期許。相關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加工貿易出口能夠放開的話,地煉企業將有更大的市場,油品過剩的局面也能得到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主營煉廠的加工貿易出口配額也在下降。今年,國內對主營煉廠下放的前兩批加工貿易出口配額共計1573.5萬噸,同比大跌55.7%。
中國煉油產能過剩已成現實,為提升我國在國際能源市場競爭力,化解國內成品油過剩和市場“消化不良”的問題,授予地煉企業成品油一般貿易出口資質將是大勢所需。
此外,由于內需增長緩慢,地煉企業目前也在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向高端進軍,隨著地煉企業不斷提升自己的煉化技術,在某些區域逐步掌握了市場的主導權,這一情況在地煉聚集的山東尤其明顯。
在國內成品油過剩的局面下,我國有逾百家與石油相關的、大小石化地煉企業都將面臨轉型壓力,但由于化工品高投入、高風險的特性,中小地煉企業轉型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