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11月,國內馬拉松賽事迎來爆發季。過去的兩三個周末里,杭州馬拉松、上海馬拉松相繼開跑,這兩場中國田協認證的金標賽事吸引了超過6萬跑者競逐。而長沙馬拉松、南昌馬拉松、紹興馬拉松、南京高淳馬拉松等賽事也同期開跑,呈現百家爭鳴之勢。從整體來看,市場上后發制人的馬拉松在追求大而奇。而那些歷史悠久、知名度最高的馬拉松,反倒愈發回歸競技本身。在這樣的變革時代下,究竟怎么樣的馬拉松賽才能實現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馬拉松 賽進入變革新時代
如果你是一位資深的跑馬者,或許能發現這兩年來國內頂級馬拉松賽所呈現出的一個變化:娛樂元素在慢慢減少,參與的門檻在提高,競技性越來越被突出。
以剛結束不久的2017上海馬拉松為例。今年的上馬首次取消了半程馬拉松賽,這樣的變化讓許多能力不及全馬但又不想只跑個5公里暖暖身子的跑友,被迫放棄了這場國內最有腔調最負盛名的賽事。
而即將在一個半月后舉行的2018年馬拉松金標賽事揭幕戰——廈門馬拉松,更是“任性”:半程馬拉松、5公里迷你跑全部取消,三萬個名額都留給全程馬拉松。這樣的一則規定不僅意味著跑友參與的門檻被大大提高,更意味著那些“妖魔鬼怪”可能連亮相的機會都沒有了。當然了,只辦全馬的馬拉松賽事并非只有廈馬一家。從2015年開始,北京馬拉松只設置全程比賽,成為國內第一個純全馬賽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此看來,國內五大“雙金標”賽事(國際田聯和中國田協分別認證的金標賽事),有超過一半不帶半馬玩了,更有兩家只玩全馬了,這算是一個市場的風向標:追求純粹的競技性,越來越成為成熟馬拉松賽事的發展方向。
這樣的選擇并沒有所謂對錯,而是為了適應賽事本身發展階段的需要。但是,追求競技性的同時,馬拉松比賽就應該丟掉它的大眾參與性與趣味性嗎?
答案是否定的。黑格爾有這樣一句名言:存在即是合理。有人把跑馬拉松當做一場挑戰自我的歷練,自然也就有人把它當做一場聚會: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的成就感。
全民跑步熱潮愈演愈烈,跑步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這樣的大背景下,那些參與門檻低、賽事設置豐富有趣的馬拉松賽事同樣被熱切需要著。
這種相互融合的市場環境下,呼吁著賽事資源的合理分配。比如今年上馬在取消半程馬拉松時,官方就給出了這樣一條解釋:在上海已經有了多個用于補充的半馬、10公里賽事,半馬跑友們可以參加這些賽事彌補無法參加上馬的遺憾。而同為五大雙金標賽事之一的廈馬,也需要這樣相互助力的賽事資源。比如,上周末結束的廈門集美半程馬拉松,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百家爭鳴中如何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