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半戰斗機是指性能介于第四代和第五代戰斗機、除隱身性能外基本具備第五代戰斗機性能特點的戰斗機,其本質屬性還是四代機,但航電系統、武器系統較四代價有了大幅改進,代表機型有俄羅斯的蘇-35、美國的F-15SE、瑞典的JAS-39、中國的殲-16等等(航母艦載機未包括在內)。
俄羅斯空軍蘇-35戰斗機,蘇-35主要識別特征為無機頭空速管、單座、IRST(紅外光電探測裝置)在前風擋右側。
中國空軍蘇-35SK戰斗機,除八一飛翼機徽外與俄羅斯自用的蘇-35在外觀上沒有明顯區別。
米高揚公司的米格-35D戰斗機,該機為米格-35的雙座型號,和米格-29的主要區別為機身更寬更大。
俄羅斯“勇士”飛行表演隊(還未刷上涂裝)的蘇-30SM戰斗機,蘇-30SM是俄羅斯自用的蘇-30中唯一一型三翼面戰機,主要識別特征為鴨翼和推力矢量控制發動機。
中國空軍殲-16戰斗機,主要識別特征為機頭無空速管、雙座、尾噴管較短的國產“太行”發動機,注意和殲-11BS區別開來。殲-16設計定位同蘇-35接近,不過二者在發動機上的差距比較明顯。
法國空軍“陣風”戰斗機,主要識別特征為近距耦合鴨翼、大三角翼、側進氣道、單垂尾、雙發。
德國空軍“臺風”戰斗機,主要識別特征為遠距耦合鴨翼、機腹進氣道、雙發、單垂尾。
美國空軍F-15SE“沉默鷹”戰斗轟炸機,主要識別特征為雙座、保型武器艙,發布會上的外傾式垂尾并未落實。
阿聯酋空軍的F-16E Block60戰斗機,主要識別特征為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風擋左側增加了IRST探測裝置、機背保型油箱。
瑞典空軍涂裝JAS-39E“鷹獅”戰斗機,識別特征為帶小邊條的機頭空速管、兩側進氣道、近距耦合鴨翼、單發單垂尾。
中國空軍殲-10B戰斗機,殲-10B/C和殲-10的主要外觀區別在于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采用了DSI進氣道、垂尾翼尖增加了電子戰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