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試驗區
正成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經過5年發展
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擴大至12個
重慶自貿試驗區啟動建設以來
實施“雙輪驅動”
完善運行機制,凝聚發展合力
取得顯著成效
歷時1年多
151項改革試點任務
已落地實施122項
還培育出6個全國首創案例
11個首創制度創新
……
快來看看重慶自貿試驗區的
這份成績單
13個創新典型案例 多項經驗被國家推廣
重慶自貿試驗區掛牌以來:
151項改革試點任務已落地實施122項,29項正積極推進;
國家四批153項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經驗已落地實施126項;
出臺配套文件34個、支持措施500余條;
形成投資、貿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監管4個領域141條創新政策舉措;
培育形成13個創新典型案例,34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全國首創案例6個、首創制度創新成果11個。
金融:探索國際陸路貿易規則
針對物流與資金流脫節現象,重慶啟動物流金融創新試點,從物流供應鏈動產融資切入,增強中歐班列(重慶)、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三大通道金融服務,增強內陸國際物流樞紐的集聚、輻射效應,實現從過道到通道的蝶變升級。
比如,今年7月,在重慶農商行與迪拜MAS銀行的支持下,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鐵海聯運線路打通了進口車商的結算通道。首批采自中東地區的進口整車,一改當地主流的T/T外匯現金付款結算方式,轉而采用“海鐵多式聯運提單”進口,率先在內陸地區實現了“信用證結算+海鐵多式聯運”的結合。
此舉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進口商海外采購融資問題,也規避了境內預付款、境外不發貨的風險,對相關產業從沿海地區向重慶轉移具有直接促進作用。
目前,中歐班列(重慶)已有4批進口整車采用這種模式,初步實現常態化,國際陸路貿易規則探索邁出重要步伐。
交通:國際航線已達77條
航空方面,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建成投用,成為中西部首個擁有三座航站樓、實現三條跑道同時運行的機場,全市國際航線達到77條,其中全貨機航線14條,洲際遠程客運航線17條。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開通集裝箱“五定”班輪,通過江海聯運至上海洋山港、寧波港等,融入海上絲綢之路、通達全球,今年1~10月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69億噸。
鐵路方面,開行渝甬集裝箱五定班列,作為重慶江海五定班輪的補充,進一步豐富東向物流通道。
同時,依托蘭渝鐵路、襄渝鐵路等陸路交通物流設施,開行中歐班列(重慶)西線、東線和中線三條線路,有效推進了中國西南部地區與中亞、西亞、歐洲的互聯互通。此外,依托渝懷鐵路、川黔鐵路、渝黔高速等陸路交通物流設施,進一步加強了南向對接海上絲綢之路。
園區:1500余家企業入駐物流園
物流園自貿板塊借力自貿區制度紅利,加快培育開放型經濟,簽約落地了一大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產業項目。
截至今年10月底,物流園自貿板塊共有1500余家企業入駐。這些企業的集聚,不僅使園區自我造血能力持續增強,其業務版圖的不斷擴大,也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商業機會,為活躍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引擎作用。
物流:外貿物流成本降低12%
在物流方面,目前重慶已初步構建起“鐵、公、水、空”四位一體的國際物流體系和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
為支持重慶自貿試驗區建設,重慶出臺《重慶口岸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若干措施(試行)》19條政策,推進重慶口岸7×24小時通關。深化拓展重慶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在國內率先實現“單一窗口”在線收付匯。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口岸現場公開、公示收費清單,推動水運口岸免除查驗沒有問題的外貿集裝箱吊裝移位倉儲費用試點政策,擴大到重慶鐵路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區,進出口物流成本同比下降12%。此外,重慶還高標準建成和啟用了重慶鐵路口岸4000平方米的國際郵件處理中心。
重慶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重慶正圍繞國家賦予的“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樞紐、西部大開發重要支點的戰略定位,著力打造:
以多式聯運為核心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
以貨物貿易為基礎的內陸國際貿易中心
以金融結算便利化為抓手的現代金融中心
以互聯互通為目標的現代服務業運營中心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
同時,在這些方面還取得積極進展:
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
中歐班列(重慶)功能拓展
多式聯運平臺建設
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建設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運行
通關一體化
開放平臺協同發展
自貿試驗區與中新項目一體化發展
物流金融創新
新興產業集聚
軌道5A線和5號線北延伸段分設19座和7座站,你家在附近嗎?
這里很重慶|《哈利·波特》里的魔幻電梯,我們有很多
預告|重慶大學打造世界一流本科 邀你對話張宗益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