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是指多種因素導致的腦部非進行性損傷使得患者出現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據統計,目前我國腦癱患者人數已經超過600萬。
臨床上,腦癱可以分為多種類型,比如痙攣性腦癱、強直型腦癱、混合型腦癱、手足徐動型腦癱等。其中,最常見的是痙攣型腦癱,約占腦癱患者總數的60%—70%。
痙攣型腦癱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痙攣型腦癱患者主要表現為肌張力過高導致的關節的屈曲、內旋內收模式,臨床上,患者多表現為拇指內收、手指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尖足、足內外翻、髖關節屈曲等。
目前,臨床上對于痙攣型腦癱的治療主要是通過FSPR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根離斷術)調整患者異常的肌張力,輔以相應的康復訓練,改善患者異常。但是,有的痙攣型腦癱患者在接受FSPR術后,醫生又建議做肌力、肌張力調整術(CP-MMA)。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趙海康主任介紹:FSPR術雖然可以調整患者異常的肌張力,但是有的患者下肢髖、膝、踝等關節畸形沒有好轉。此時,就需要做CP-MMA術針對關節變形、軟組織攣縮進行矯治。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痙攣性腦癱患者都需要做CP-MMA術,只是FSPR術不能達到治療目的時,需要治療矯正畸形、恢復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CP-MMA手術一定是在FSPR術之后,根據患者術后康復情況決定。只有經過有目的地康復才能判斷功能障礙的類型及潛在能力的大小,并據此決定是不是需要做,CP-MMA手術。順序千萬不能顛倒的!